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十九章 天下之兖州

第十九章 天下之兖州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在陈宫的帮助下,曹操逐渐在兖州站稳了脚跟。但当他获得了无人制约的权利之后,内心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虽然此时曹操还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想割据一方或与朝廷叫板,但是也开始向摆脱朝廷控制的方向悄然迈进了。

    不过和其他想做土皇帝的军阀不同的是,曹操内心还是很忧国忧民的,希望能凭一己之力创建一个天下太平的社会。

    这以后几乎成为了他一生的政治抱负,不过最初和很多刚起步的创业者一样,面对天下纷乱的局面,他也迷惘应该先做什么。尤其是此时兖州民情汹汹,渐渐已成乱象,曹操更是对此焦头烂额。

    然而当贾诩的奏章内容传到兖州时,曹操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贾诩的奏章指出了很多大汉帝国的弊端,尤其是大地主豪族兼并土地的危害,令曹操也深有感触。

    和东汉的其他地区一样,兖州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破产的农民无路可走,再加上饥荒天灾,百姓们自然要揭竿而起。这也是兖州民情汹汹,黄巾贼寇即将死灰复燃的原因。

    贾诩的文章虽然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也很详细的说明了问题的所在,剩下的就是受到启发的曹操如何去操作的问题了。

    在兖州站稳脚跟的曹操,开始在自己的地盘济阴郡所控制的范围内,尝试着缓解尖锐的土地矛盾。

    一方面,他积极开垦荒地,实行屯田。让农民有田可种,有粮可吃。另一方面,他也开始着手打击境内的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对于隐田和非法侵占他人土地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曹操打击地主豪强的政策遭到了兖州世家门阀的强烈抵制。本来他们就对曹操宦官之后的出身瞧不起,如今曹操又以严刑酷法侵害他们的利益,自然怒不可遏。

    曹操面对地主豪强们的反扑,也颇感头疼。这帮人实力庞大,自己又没有能力用暴力手段将他们一扫而空,只能对他们进行拉拢、分化。当然这其中也不面要做一些杀鸡儆猴的手段,边让的死便是其中之一。

    边让乃陈留名士,曾任九江太守,后见朝廷昏暗便去官还家。与蔡邕、陶谦皆有交情,是兖州士族势力的代表。

    曹操仰慕其才,对他征召,可是边让自持才高,对曹操的出身也看不起,所以不肯屈事。不但如此还出言傲慢,这种行为曹操十分的不满。

    而曹操打击地主豪强,边让又带头反对,终于让曹操忍无可忍,下令将边让逮捕。

    边让被捕后,很多人都来曹操这里求情,包括陈宫在内。

    陈宫此时对曹操来兖州后的所言所行已经相当不满了。本来他就曾上书朝廷反对贾诩的奏章,如今曹操却认真的执行着奏章所说之事,这让陈宫大为恼火。

    当初他与曹操初见时,陈宫便认为曹操有雄主之姿,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所以在曹操初入兖州时,陈宫为他多方奔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为曹操联络兖州的地方大族,这才是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

    而如今曹操所做的打击地主豪族的事情,在陈宫眼里完全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这样作为中间人来往奔走的陈宫异常愤怒,尤其是此次曹操将边让抓起来,已经让他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陈宫找到曹操质问道:“主公初入兖州,正是笼络人心之际,为何施以严刑酷典,逮捕贤士?”

    曹操直言不讳的说道:“自我炎汉立国,以宽法治民,意在与民休息。而至桓灵两帝时,德政不顺,威刑不肃,民不知所惧,故盗贼蜂起,天下大乱。边让轻慢于我,乱我法纪,我正要拿他杀一儆百。”

    陈宫怒道:“主公入兖州,诸大族皆相助不少,如今主公却以酷法相逼,乃不义也!”

    陈宫也不管与曹操的主属关系,直指曹操此举乃忘恩负义。

    曹操也动了火气,冷冷的说道:“豪族强取豪夺,弄得天下危局。操宁为负义之人,也不愿成为负天下之人。”

    陈宫还想争辩什么,曹操一挥手,道:“卿可自去。”

    陈宫被曹操撵了出去,心中羞愤难当,自此与曹操心生嫌隙。

    自此之后,曹操对他也不再倚重。这让他心中更加的不满。自己为曹操多方奔走,才有了曹操现在的局面,可他在曹操的面前地位不如戏志才不说,连新加入曹操的程昱都不如。

    程昱原名程立,受济北相鲍信推荐来到曹操帐下听命。因程昱曾梦自己在泰山捧日,这是辅助明主之兆,鲍信将此事告知曹操,曹操大喜。因为他的名字里就有一个日字,程昱泰山捧日,不就是寓意辅佐自己吗?

    逐将程立的立字上加了一个日字,改名为程昱,并引以为心腹。

    曹操重用戏志才与程昱,而对陈宫刻意疏远,最终让陈宫彻底失望。不过此时曹操并没有东征徐州,吕布也在并州呆的好好的,所以也不可能出现陈宫叛曹迎吕之事,陈宫只是收拾好行装悄然离开。

    得知陈宫离去,曹操心里倒有了一丝遗憾。二人相识一场,直到后来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曹操还是很欣赏陈宫的智慧的。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此时心中遗憾也就是那么一小下。之后也没去想,放任陈宫离开。

    此时,还有更大的一件事值得曹操花精力关注。青州黄巾大起义爆发了。

    此次黄巾起义以青州最为严重,徐州、豫州很快就受到了波及。原本历史上兖州也会跟着糜烂,只是曹操的提前介入,兖州的防备充足,使得兖州的黄巾起义并没有历史上那么严重,只有几股小规模的民变,很快就被扑灭了。

    原本历史上出兵征讨黄巾起义战死的刘岱也因为这种情况而活了下来。

    作为镇东将军的曹操,平灭兖州境内的黄巾起义自然当仁不让。每日曹操都在营中操练兵马,一日兵卒向他来禀报,营外有一将官求见。

    曹操命兵卒将那将官带入营帐,只见来者三十多岁的年纪,身高七尺有余,双目炯炯,饱含坚毅,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只是脸上身上满是尘土,看来是跑了很多的路。

    曹操将那将官上下打量一番后,才开口问道:“尔是何人?因何求见?”

    那名将官答道:“在下乃东莱太史慈,特为北海相孔融请曹公救兵而来。”

    曹操一愣,自己与北海相孔融相隔甚远,他的人怎么会跑到自己这里搬救兵呢?

    太史慈也知道曹操会有疑问,便将详细情况和曹操说了一遍。

    青州黄巾贼寇糜烂,连青州刺史焦和都被贼寇所杀。北海相孔融屯兵都昌,意欲征讨黄巾贼,可是却被黄巾贼寇管亥以大军围困。

    而太史慈避居辽东之时,孔融仰慕其名,经常去探望太史慈的母亲,代为照料。太史慈从辽东返家后,母亲对他说:“你与孔北海从未见过,可自从你出行之后,孔北海对我殷勤照顾,比之亲人也有过之无不及。如今他被贼寇围困,正是我们家报恩的时候。”

    太史慈听从母亲的话在家留了三日后,便独自一人赶往都昌。

    此时的都昌已经被黄巾贼寇围得水泄不通。太史慈趁他们夜间放松警惕的时候冲入重围见到了孔融,更要求让他出兵讨贼。

    孔融一心想等待外援,拒绝了太史慈的请求。但外援未来,贼寇却日益攻城甚紧。孔融想要派人出去寻找援兵,可却无人刚出重围,只有太史慈请求一试。

    孔融道:“如今贼兵围困这么紧,所有人都说难以冲出重围,你虽然有壮志,可这始终是很难的一件事啊。”

    太史慈道:“昔日府君照料家母,家母感激府君的恩德遣慈来相助,这是因为慈有府君用的着的地方。如今众说不可突围,若慈也畏惧不前,这岂不是辜负了府君的爱顾之情和家母遣慈来此的本意。”

    孔融听他如此说才点头同意。

    太史慈做好准备,每日假意出城射靶,令贼寇习以为常放松警惕,忽一日太史慈趁机突围而出,众贼追赶,太史慈回身劲射,应弦而倒者数人。贼终不敢追赶,任其离去。

    太史慈先是赶到徐州请求陶谦的援兵,然而现在徐州也受黄巾贼所扰,陶谦无力分兵,太史慈只好又赶到兖州见到济北相鲍信。

    鲍信答应太史慈愿意出兵,可是鲍信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曹操,便对太史慈道:“济北愿意出兵,但恐力薄,君可前去济阴,邀请镇东将军曹操一同前往救援。

    太史慈听其言,这才来到曹操这里,对曹操说道:“慈乃东莱人,与孔北海并无骨肉之亲,亦非乡党之友,只是因为慕名同志而相识,兼有共患难之情谊。如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久闻曹将军威武之名,受朝廷倚重,镇守兖州,平灭叛乱。因此孔北海殷盼贵助,使慈冒白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将军。惟将军存知此事。”

    曹操敛容答道:“同为朝廷守备一方,孔北海危难,操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只是出兵事宜诸事复杂,需从长计议。待操与属下商议后再答复于你。”

    曹操安排太史慈住下,然后召集属下谋士与将领一起商讨出兵援救北海的事。

    以曹仁曹洪为首的武将认为孔融跟他们非亲非故,北海又离济阴郡很远,也没有扩大地盘的可能,所以觉得出兵北海是浪费兵马粮草,得不偿失。

    然而以戏志才程昱为首的谋士却有不同的看法,程昱对曹操说道:“主公官拜镇东将军,职责正是平灭黄巾贼寇。所以出兵北海出师有名,亦能打响主公的名号。更重要的是,此次主公出兵虽然不能得一寸地,可却能得人百万。”

    曹仁等武将不明白程昱的意思,一个个瞪大了疑问的眼睛,曹操却明白程昱的想法,哈哈大笑道:“仲德(程昱字)此言正是吾之想法。”

    程昱所打的,其实是青州黄巾军的主意。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人口剧减,尤其是像兖州这样的黄巾起义重灾区更是十室九空。而青州黄巾军加上没有战斗力的老幼妇孺至少得有百万之数,若是能将他们收服,那对曹操地盘上的人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补充。

    曹操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所以最终决定了出兵解北海之围的事情。亲率五千人马和济北相鲍信汇合,与太史慈一同驰往北海。

    管亥等黄巾贼闻兖州援兵已至,解围撤走。曹操派兵追击,帐下别部司马夏侯渊率一千兵马先至。贼寇见夏侯渊兵少,皆返身回击,属下兵卒见贼众势大,畏惧不前,夏侯渊大怒,跃马于阵前,呵斥道:“狭路相勇者胜,贼寇已是败军之势,今欺我军兵少,才妄图垂死挣扎。若我等露出怯战之意,畏缩不前,必被贼寇所害。为今只有拼死作战,才有活路与军功。”

    夏侯渊武功高强,在军中颇有威信,军士信其言,各个鼓足勇气向前冲锋。夏侯渊身先士卒,第一个冲入敌阵,正遇贼首管亥,二人交手数十回合,夏侯渊手起刀落,将管亥斩于马下。

    贼寇见首领管亥已死,又见这一千多人的兵士如此悍勇,心中畏惧,复又败退。败兵退至寿光,曹操率大军将其团团围住。

    曹军连日攻城,皆未能攻陷寿光。曹操大怒,向外宣告道:“攻下城后,必屠城!”

    部下厉锋校尉曹仁劝谏道:“围攻城郭,必须向敌军宣示活门,这是为替其开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敌军宣告城陷必死,那敌军势必死守。而城坚固粮多,要攻,士兵损伤严重,要守,迁延日久。这样驻军于坚城之下,攻死守士兵,不是良策。”

    曹操听从曹仁的建议:围三缺一。果然,不久城内的黄巾贼寇便投降了。

    曹操携大胜之威,对兖州的其他黄巾贼寇招降。结果连老幼妇孺共百万人向曹操投降。其中有三十万身体强健者,曹操将他们编制屯田,又取其中三万精壮,编入军队,名曰“青州军”。

    出兵青州,曹操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太史慈骁勇让曹操颇为欣赏,想将他留在帐下。太史慈以母亲年高多病婉拒。

    孔融因得以解困,对太史慈越加的重视,感慨的对他说道:“子义真乃我的少友啊!”

    太史慈辞别孔融返回家中,对母亲说了事情的经过,母亲也感慨的说道:“庆幸慈儿终于报答了孔北海的恩情啊!”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