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十章 投名状(上)

第十章 投名状(上)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对贾诩的考验开始了。

    此时的贾诩还不自知。来刘辩身边后他一直谨小慎微,恪守本分。他现在和刘辩的关系就像是刚跳槽新公司的员工,面对陌生的新老板表现出的是内敛和小心。

    刘辩需要的是他的绝对忠诚,为了即将开始的改革计划,刘辩手中的那条绳上,需要绑上他这只大蚂蚱。

    在处理完科举考试的事情后,刘辩将贾诩叫来了濯龙园。

    应诏前来,贾诩恭敬的向刘辩行了一个礼。

    “陛下。”

    刘辩露出一脸开心的笑容,道:“文和请起。”

    将贾诩引入了厅堂,贾诩和郭嘉一样都知道这里是卢植魏翊那样的亲信重臣才能来的地方,有些受宠若惊,看着这位少年天子,不知他想干什么!

    和前几日郭嘉一样,贾诩坐在了相同的座位上,只是此时他可没有当时郭嘉的从容和洒脱。和这位少年天子接触以来,对方的心机深沉他可是早有领教。

    贾诩猜不出刘辩唤自己前来的目的,只好露出一副恭敬顺从的态度问道:“陛下唤臣来有何事?”

    刘辩最恨的就是贾诩的这副模样。在这恪守臣礼的假面后面并没有一颗真正恭顺的忠心,贾诩永远忠于的只有自己。

    要想将贾诩绑在自己改革的战车上,就必须将他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就不怕贾诩不会奋不顾身了。

    早在平定李傕郭汜的叛乱后,刘辩就下诏说贾诩在平定叛乱中立有大功,是靠他出卖西凉军的情报才使朝廷获胜,乃是朝廷平派入西凉军的无间道。将贾诩封为了频阳侯,还拜他为光禄勋,成为了九卿之一。

    西凉男儿一向都重义轻生,贾诩做内奸出卖兄弟,自然受到很多西凉系降将的白眼。虽然这些人也都归顺了朝廷,可仍然对贾诩的“无耻行为”深感不齿。

    刘辩这么做其实就是仿造《鹿鼎记》里康熙为了切断韦小宝和天地会的联系所用的招数。其目的也是为了切断贾诩和西凉系的联系。

    而此次叫贾诩前来,刘辩却是要施用相同的伎俩,目的却是要切断贾诩与天下士人的联系,死心塌地的走上自己的贼船。

    刘辩心中早有算计,表面却不露声色,见贾诩坐定,便取出了一份小册子递给了贾诩。

    “文和看一看这个。”

    贾诩接过来一看,目光立刻就定在了小册子上。

    小册子并不厚,可是贾诩看的异常仔细。刘辩也不急,命黄门泡好茶水端了上来,一边品着茶香一边笑吟吟的看着贾诩。

    册子上得内容就是刘辩一直规划的改革大计划,其内容涉及到帝国未来改革的方方面面。

    贾诩看完后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这是绝对的大手笔,若是能成功,整个大汉帝国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凡是参与者绝对是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贾诩喃喃的说道:“陛下此改革若能行,实乃是千秋功绩啊!”

    刘辩淡然一笑,接着他的话说道:“文和若能参与其中必会名扬千古,史册永载!”

    刘辩的话令贾诩砰然心动,名垂千古是这个时代每一个士大夫的抱负和梦想,这些人可能不贪财,不贪权,但是若是能留芳史册则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贾诩也是士大夫,自然不能免俗。双眼放光,整个人都沉溺在刘辩所画的大饼中。

    刘辩趁机又拿出了一份奏表递给了贾诩。

    贾诩接过来一看,内容是陈述国家的弊端,大都是针对小册子的改革计划的准备而来的。

    贾诩心里猛地一沉,立刻从刘辩的大饼中清醒了过来。天子的改革计划看似很有诱惑力,可是同样也充满了险阻。整个大汉帝国是由士大夫以及其身后的地主豪强势力所支撑,天子的改革势必要对士大夫及地主豪强产生极大的冲击,也必然会引起他们巨大的反弹。自己如果公然上这道奏疏的话,不就是在与天下为敌?

    贾诩沉默了下来,额头的汗水不断渗出,此时后悔也已经为时已晚,刘辩的心狠手辣他是心知肚明,那份小册子上的东西干系重大,若是自己不同意上奏的话,难保刘辩不会为了保守秘密杀他灭口。自己只是一个西凉降将,在朝廷无根无援,根本不会有人在意自己的死活,刘辩弄死自己犹如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然而自己若是奏上此疏,恐怕天下士人都要对自己恨之入骨,将自己扒皮抽筋。自己今后除了羽附天子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了。

    贾诩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刘辩的孤臣之计做的十分明显,是完完全全的阳谋,可贾诩却毫无办法。自他出道以来也算遇到了不少对手,其中也不乏阴险狡诈之辈,可是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刘辩这样的人物。

    你跟他讲道理,他却跟你耍无赖;你和他耍无赖,他又跟你玩诡计;你要开始耍起诡计,他又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和你讲道义。

    贾诩心里一阵苦闷,抬头偷看,发现刘辩的脸色越来越沉,目光中杀意浓郁。贾诩浑身一哆嗦,知道不能再犹豫了,急忙附身拜道:“臣愿为陛下分忧。”

    听到贾诩如此说刘辩满意的笑了,自己的计谋虽然简单粗暴,可是面对权谋智计超出自己百倍的贾诩只能用这种一力降十会的方法。从贾诩看到那份小册子便成了误入白虎堂的林冲毫无退路,自己再逼他上表,就是学王伦让林冲杀人交投名状。

    刘辩手握着贾诩的手,高兴的说道:“今后全赖文和了。”

    第二天早朝,贾诩在崇德殿上奏言事,历陈国家时弊,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士大夫空谈误国,要求改革国事,除旧布新。

    奏疏一上,举国哗然。

    贾诩的改革奏疏涵盖多个方面,从朝廷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士农工商无所不包。其中受冲击最大的自然是地主豪强集团以及士大夫阶层。这使得包括卢植在内的很多大臣都对贾诩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也没有贾诩说得那么不堪,就算如此,你贾诩也是研读经史子集的士大夫,怎好意思反对自己的阶层?

    卢植出于朝堂上得稳定,虽然心里不满可是也没有吱声,可袁隗等人却不会留面子,急吼吼的站了出来。

    袁隗毫不客气的指责贾诩上此奏疏是惑主害国,实乃奸邪小人。

    伍孚也激动的跳出来大骂贾诩乃西凉贼将,居心叵测。

    其余的袁氏党徒也纷纷出列,也不管朝仪礼节,大声指责贾诩。大殿上一时乱哄哄的嘈杂一片,卢植想制止也弹压不住。

    处在暴风中心的贾诩丝毫不被旁边的谩骂和指责所动,只是默然的垂着头,看着地面。

    自从昨天决定为天子上书后,今天的这种局面他早有预料。

    高高跪坐在殿上得刘辩对于贾诩的奏疏不但不置可否,对殿上乱哄哄的局面也不加阻止。等他们吵到一定程度,刘辩抬眼扫了一遍群情激奋的大臣,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退朝,便起身拂袖而去。

    皇帝走了,大臣们再吵也没有了意思,一个个冲着贾诩瞠目欲裂的怒看一眼,逐一鱼贯离开。

    呆在原地的贾诩虽然表面波澜不惊,可背后早就布满了汗水,被人群起而攻之的滋味也并不好受,所有人走后贾诩才长叹了一口气,见刘辩没有话召见,只好悻悻的离宫回府。

    卢植看着贾诩的背影若有所思,正也要离开崇德殿,一个小黄门来到近前说道:“卢公,陛下濯龙园召见。”

    卢植一愣,立刻猜到刘辩召见自己必是为了商谈贾诩的奏疏之事,便跟着小黄门来到了濯龙园。

    刘辩早就等候在了竹涛雅舍的客厅里,已经换上了一身白色的便服,坐在长桌后面,见卢植走进,急忙起身相迎。

    贾诩的奏疏早朝一上,就已经标志着贾诩与士大夫集团的决裂,完全倒向了刘辩的改革阵营。刘辩现在所关心的还是卢植对改革的态度。

    同样都是士大夫集团中的一员,还是士大夫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刘辩很担心卢植对于改革的看法。不管是从感情方面,还是朝堂上对卢植的倚重,刘辩都需要卢植对自己的支持。

    濯龙园里,卢植见到刘辩拜伏一礼,说道:“臣,卢植拜见陛下。”

    “卢公不必多礼。”刘辩亲自搀起卢植,挽着他的胳膊坐到了座位上。

    唐姬端上茶水放在卢植的面前,卢植急忙起身拜谢。

    来竹涛雅舍的亲近重臣不少,不管是曹操荀彧,还是魏翊蒋奇,能由皇后亲自奉茶的却只有卢植一人。

    对于卢植,刘辩一直视之为长辈。

    一开始卢植对于刘辩如此做受宠若惊,连连推辞,可是刘辩坚持这么做,最好他也无法,只好顺其自然,心里却是多了一份感动,对待刘辩更加的忠心。

    饮着茶,刘辩开口问道:“卢公对今日早朝贾诩的奏疏如何看?”

    卢植对贾诩并不了解,可是从的奏疏上看,贾诩的改革计划条理清晰,直指时弊。还引用了大量数据,绝不是空泛而谈。提出的改革意见也很有见地,一看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而且还必须是在朝堂之上执政多年,有着一定的吏治经验,对于国家的积弊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上此奏疏。这一切真的是一个刚刚归降朝廷不久的西凉降将能出来的吗?

    卢植并不是愚笨之人,今天贾诩奏疏一上,刘辩不置可否的态度令卢植怀疑这份奏疏后面似乎有着刘辩的影子。

    卢植心里暗暗吃惊,若真是如此,这位少年天子的雄心壮志不小。未来的大汉帝国也会掀起一场大风暴。

    对刘辩的改革意图卢植并不十分排斥,然而他担心却是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之大,对于大汉长治久安的巨大威胁。如今天下纷乱,各路州牧郡守各自为政,若是贸然实施改革,必然会引起动乱,让他人有机可乘。

    思虑及此,卢植才回答刘辩道:“贾文和之言虽是为国为民,然过于激烈。此时大汉百废待兴,陛下执政时间尚短,改革恐怕会引起国家的动乱。”

    刘辩也不是真的就想现在实施改革,让贾诩上奏的意思一是让他交投名状,二也是投石问路,试探一下各方面的反应,所以言辞之间有很多过激的地方。

    卢植的劝谏让刘辩很满意,至少卢植并不反对改革,只是觉得现在改革操之过急。

    刘辩说道:“贾文和所奏虽然言词激烈,可也是一番为国为民之言。如今大汉积弊日深,急需一剂猛药方可自救。不过卢公说得也有道理,不如将此奏疏公示天下,看看其他人有何看法?”

    卢植见刘辩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明白他必有所准备。便也没有再多说,最后告辞离开。

    接下来,刘辩将贾诩的这份奏疏明示天下,还在《洛阳时报》上刊登出来,顿时引起了天下的震动。

    反对的声音很大,甚至包括幽州牧刘虞、并州牧王允等一些亲朝廷的地方派系也提出了疑问。只有征东将军曹操对贾诩的改革措施颇有兴趣,不过也认为有些过于激烈,操之过急。还上表刘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不但是官僚阶层,就是平民的士人阶层也对贾诩的改革想法充满意见,兖州东郡人陈宫上书朝廷,言辞激烈,言贾诩之举乃是祸国殃民,天子应该马上斩奸除恶,避其蛊惑。

    书表通过兖州牧刘岱送进了朝堂,由太傅袁隗代为上奏。

    刘辩看到陈宫的奏表一阵苦笑,这个陈宫真够狠的,一出场就想要人命。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