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七章 郭嘉(下)

第七章 郭嘉(下)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郭嘉并不是一个喜欢阿谀权贵的人。

    出身于寒门的他见过底层人们的生活困苦,对于高官贵族的尸位素餐相当痛恨,虽然还没有达到仇富的愤青性格,但是不满情绪还是有的。故此郭嘉的思想才会具有相当强的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墨家思想。

    刘辩刘协的真实身份还有待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二人非富即贵。不过即使对此有所了解的郭嘉,在对他二人的态度上也没有什么变化,仍以平常人待之。

    对于刘辩提出的请教救国之策,郭嘉只是微微一笑,淡淡的说道:“二位小哥年龄尚幼,怎么也关心起国事来了?”

    刘协见郭嘉瞧不起自己年幼,面露不平之色。而刘辩却毫不在意,表情严肃的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子虽年幼,可国家有难,我等义不容辞。”

    郭嘉愕然呆立。他本以为两个少年只是一时图好玩,才来与自己品论天下。谁知眼前的少年竟然有如此的胸怀,能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见这位少年必是不凡。

    刘辩见郭嘉一副竖然起敬的表情心中暗笑。考虑是不是应该再说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尚情操。

    郭嘉的表情已经没有任何对刘辩小觑的神色,拱手对刘辩说道:“陆公子志向远大,嘉万不及其一。嘉才疏学浅,关于救国之道不敢有何赐教,若陆公子有兴趣,你我探讨一番即可。”

    刘辩欣喜点头,道:“敬听先生高见。”

    郭嘉抿了一口茶水,侃侃而谈道:“此时的大汉天下,已经到了大乱的边缘!”

    第一句话便语出惊人,刘协忍不住一声低低的惊呼。刘辩长期处理政事,又有对后世的历史知识,对于天下局势自然有所了解,只是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郭嘉又接着说道:“如今大汉的地方州牧郡守对朝廷的号令阳奉阴违,各自为政,俨然已经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之势。只是现在惧于朝廷的威严,忍而不发。然朝廷若放任不管,久之必生祸乱。”

    郭嘉进京参加科举,自然是想入朝为官,分析天下局势,也必然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问题。他的一番分析下,刘辩不住的点头。朝廷现如今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便是这些势力渐渐坐的的地方军阀。

    刘协在一旁听到了后焦急的问道:“先生可有法解我炎汉之危难?”

    郭嘉答道:“朝廷如今举步维艰,一旦有任何行差踏错便会被宵小之辈有机可乘。以嘉之愚见,朝廷若想解决地方诸侯割据之事,就必须趁现在各诸侯羽翼未丰马上动手,先下诏收回州牧太守的自治权,再对冥顽不灵,负隅顽抗者以大军征之,此天下可平也!”

    刘辩摇头道:“当今光熹天子继位初便下诏改革军制,分地方之兵权。可诸侯阳奉阴违,推脱搪塞,终至未成。如今再下诏又有何意义?”

    郭嘉解释说:“此一时彼一时。光熹天子继位初,朝廷刚刚经历了十常侍之乱,元气未复,后又遇西凉反叛,自然无力约束地方,致使天子诏令成为了一纸空文。而如今西凉已平,边境无患,朝廷的实力蒸蒸日上,正是收权的大好时机。再次下诏是为了让朝廷占据义理的地位,两番下诏地方若是再推三阻四,便是失义于天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朝廷便可以此挟大义之势而击之,天下可定。”

    刘辩拍手大笑,说:“先生之言,令小子茅塞顿开。再敢问先生,诸侯之中何人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郭嘉一怔。各路诸侯中应为汝南袁术与渤海袁绍最有实力,对朝廷的威胁也最大。只是袁氏在朝堂上的实力也很大,其叔父袁隗身为太傅,手握权柄,洛阳中的党羽甚多。若是自己贸然的得罪他们,在洛阳的处境岂不会很是艰难?

    郭嘉只是犹豫了一下,这个念头一闪而逝。他一向立志救国,怎会恐惧危险?想到自己刚才有些患得患失,郭嘉不由得自嘲的失笑一下。

    郭嘉认真的回答刘辩道:“天下诸侯,唯有袁绍袁术两人需朝廷多加留意。”

    闻听郭嘉所言,刘辩认可的点了点头。而刘协长期居于宫中,不像刘辩处理政事,知道朝堂上的风云变幻。而且本身对袁隗的印象也不恶,对于郭嘉的话将信将疑的问道:“袁氏一族四世三公,深受皇恩,能会背叛朝廷?”

    郭嘉哈哈大笑,道:“益州刘君郎不也是汉室宗亲,先帝倚重。可不照样割地自守,不服朝廷?”

    刘协面红耳赤,默不作声。自己家的那几个亲戚确实太不像话了。

    刘辩则笑问道:“先生何以说袁氏兄弟乃朝廷大患?”

    言辞间已是在考校郭嘉的见识。郭嘉也不在意,挥洒自如的讲道:“天下诸侯中,益州刘焉只知割地自守,毫无进取之心,听闻如今更是背痈发作,病入膏肓,已不足为惧;荆州刘表乃空谈之士,守土尚足,进去不足,更不以为惧;幽州刘虞忠心朝廷,只是与幽州将军公孙瓒不和,若二人起了争执,恐怕被人有机而乘。至于徐州陶谦、兖州刘岱等皆是碌碌无为之辈,朝廷轻而取之。”

    郭嘉讲到这,顿了顿,加重口气说道:“唯袁绍袁术二人野心极大。袁术盘踞汝南、南阳之间,多次抗拒朝廷的诏令,又唆使他人公然杀害朝廷官吏,实乃朝廷一大祸害。而袁绍在渤海郡不停的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并早与冀州牧韩馥貌合神离,势同水火。嘉料韩馥无能,必不是袁绍的对手,袁绍全取冀州只是时间问题。待他执掌冀州后,实力膨胀,就是他公然反抗朝廷之时。”

    郭嘉讲到这心里有些戚戚然。自己来洛阳前曾受族人郭图来信相邀前往冀州辅助袁绍,甚至还有一封袁绍的亲笔信,言辞恳切,做足了礼贤下士的功夫。只是荆州事件后,袁术的所行所为令包括郭嘉在内的天下士人颇为不满,连带着对于袁绍的好印象也降分了不少。像郭嘉这种见识深远的人更是看出了袁氏兄弟对天下的危害。正巧朝廷开展科举取士,相比较袁绍这种地方军阀,朝廷正统还是更对郭嘉这种立志救国救民的人更有吸引力。所以才拒绝了袁绍的相邀,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刘辩听完郭嘉的一长串分析,心中不停感叹郭嘉真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难怪历史上能提出和荀彧的四胜四败论相媲美的十胜十败论。看来处理袁氏一族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刘辩想到这里不由得心中叹息,自己继位以来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每日处理政事,连一点娱乐活动都没有。可是国家连一天安生日子都没有,灭完了李傕郭汜的叛乱还要安抚羌族,现在还要对付袁氏一族。刘辩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炎汉为何如此多灾多难啊!”

    郭嘉心中其实也有这样的感叹,看着百姓受苦他也常常仰天长叹为何天下如此大乱。

    接着刘辩的话,郭嘉说道:“我大汉到如此地步,盖因桓灵二帝失德,故致天怒人怨,民无聊生。”

    刘辩在一旁低头沉默,郭嘉的话并不完全正确。桓灵时期的乱政只是大汉帝国如今衰败的原因之一。若追寻其真正原因最早可追溯到光武帝时期对豪强门阀的妥协和纵容。再加上后期外戚与宦官的轮番内斗,极大地消耗了大汉帝国的内力。桓灵二帝的乱政只能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协在一旁听到郭嘉提及汉灵帝的言语并不客气,心中不满,嘴里嘟囔了一句:“先帝只是受了十常侍等人的蛊惑。”

    和刘辩与汉灵帝没感情不同的是刘协对汉灵帝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听到郭嘉的话虽然心中不满,可是他也明白自己的父亲确实也太不像话了,执政以来实在找不到什么亮点。刘协无法违心说话,只好把过错推到了十常侍身上,毕竟这票人也不是什么好鸟。

    郭嘉也没有强辩此事,他对刘辩刘协的身份还有所怀疑,若真是他曾经想到的那尊贵无比的身份,自己也不能当着儿子面骂老子。

    刘辩看气氛有点僵,打圆场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我大汉内忧外患,正应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奉孝先生身负大才,此番参加科举必然会拔得头筹。到时入朝为官一展抱负,辅佐天子匡扶社稷,必然名载于青史。

    郭嘉谦逊的连连摆手,笑着说:“谢公子吉言,名载青史嘉没想过,但若是能结束乱世,解百姓于倒悬,就足慰嘉平生了。”

    刘辩赞道:“先生宏志,小子万分钦佩。”

    两个人正聊得兴起,一名茶楼侍者走到近前问:“这位公子可要添水?”

    刘辩点头,那侍者低头为他们将茶壶里的水添满。接着却没有离开,而是看似随口的说道:“一会儿茶楼安排了鸿都门学的话戏,诸位公子可有兴致看一看?”

    所谓话戏,其实类似于现代的话剧,又糅合了唱歌跳舞,乐曲弹奏等多种表演形式,本是由刘辩提出构想,任红昌带着鸿都门学的学子创作完善的。

    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刘辩的个人形象及为大汉朝廷做政治宣传,后来也发展了一些纯粹为了娱乐的表演节目。再后来也有些民间的优伶也纷纷效仿这种表演形式,节目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并逐渐在大汉帝国传播开来。

    有很多官绅或豪商每逢宴会都会安排优伶来表演话戏,而像鸿都门学这样的国家级演出单位,也不是所有人都请得来的。只有像杨彪、卢植那样的重臣高官才能在宴会中请来表演一番。再有就是避风塘这种有天子股份的关系户,能够将鸿都门学请来演上两场。

    今晚也有鸿都门学的表演,只不过临时被人改了演出内容。

    那个侍者介绍道:“今晚说得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刘辩心中一动,抬头看了一眼那个侍者。与其他茶楼侍者不同的是这个侍者长的眉清目秀,一表人才。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一看就是饱读诗书的士子。

    刘辩目视于他,目光冰冷的问道:“此戏有何可看?”

    刘辩继位日久,不觉间身上已经有了一股上位者不怒而威的威严。更加上那侍者早已知道他的身份,天子之威不是所有人都能抗的住的。

    侍者浑身一震,避开刘辩的目光,硬着头皮继续说道:“楚庄王纳谏如流,放下声色犬马的享乐,终成一番霸业。”

    刘辩默然。隐约已经明白对方是在借楚庄王的故事向自己谏言。做的十分隐蔽巧妙,刘辩不由得再一次看了一眼这个侍者。

    此时侍者心神也逐渐稳住,目光与刘辩相对,不卑不亢。

    “你叫什么名字?”刘辩问。

    “小人荀悦。”

    果然是荀氏子弟,看来自己的身份还是被荀衢发现了。

    刘辩无奈的笑着摇了摇头,挥手令荀祈下去了。

    郭嘉狡黠的眨了眨眼睛,意味深长的说道:“颍川荀氏果然人才辈出啊!”

    此时的他对刘辩的身份猜测已经十有八九想到了大汉帝国那尊贵无比的人身上。

    两人继续又谈了一会儿。这时,荀彧急匆匆的走了进来,两人都同时为之一愣。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