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六章 军制改革

第六章 军制改革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随着刘备等人的到来,大汉帝国光熹二年的军事改革也逐渐开始了。

    由于刚刚亲政,这次的改革刘辩只局限于军队上面,只是在军职及军队编制上引入了一些现代概念。

    此时的汉代的军队编制主要分为部、曲、屯,按军职从小到大可分为:伍长、什长、佰长、牙门将、骑督、部曲督、别部司马、骑都尉、部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四征将军(征南、征北、征东、征西)、四镇(镇南、镇北、镇东、镇西)、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

    而为了更好的控制军队,增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刘辩改革了现有的军队编制,将军队重新划分为了什、佰、营、军四个等级。其中十人为一什,设什长一人;百人为一佰,设佰长和副手督佰两人;千人为一营,设校尉和副校两人;万人为一军,设中郎将和副手军司马两人,每军之中都设有军师一职,作为军中参谋,人数大概在一到五人,并设军师令一人,统领军中参谋。

    每军或每营的军职称号皆以军队称号命名,如蒋奇的军队称号为西园军,蒋奇的军职名称就为西园中郎将。

    军队驻扎各地,负责管理地区中所有军队的最高长官则为将军,如管理司隶州军队的最高长官称为司隶将军。

    另外,四征、四镇和各个杂号将军都变成了帝国打仗或维持地方稳定时的临时性委派的军职。

    为了区分军衔和军职的大小,刘辩设计了一套新式的军服,仿照现代的服装设计,抛弃了原本那令人不便的宽大袍袖,采用紧身合体的窄袖窄裤的服装,并且全军统一皆穿皂色。

    卢植、荀彧等人曾以东汉为火德为理由,建议军服为红色,但被刘辩以战场上太扎眼为由拒绝了。

    不过最后刘辩还是在军旗上听取了卢植的意见,将军旗设计为黄色长方形,正中绣着一条手持盾剑的红色巨龙。红龙代表的东汉火德的皇帝。龙的下面是十三片祥云,代表着大汉帝国的十三个州。

    同时刘辩还取消了太尉一职,将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合并为大将军府(光熹政治改革后,又改称为了军机处。),并归大将军节制。

    但大将军的权利此时已经弱了许多,不但失去而来录尚书事的权利,变成了单纯的军事长官,刘辩还规定大将军只是负责管理大将军府的其他将军,召开军事会议,制定军事方针,但任何的军事活动都要上报给皇帝决策。大将军府不但被切除了对政务的影响,对于军队的控制也要经过刘辩的同意,最终只是成为刘辩领导下帝国的决策机构。

    同时,刘辩还在军事改革的诏书中特地设立了“军不问政,政不管军”的规定,并将此规定推广到了地方。将州牧、刺史等官职只作为地方的行政长官,而军事长官则由州将军担任。州牧和将军同级,互不统属,双方只在战时合作,将军指挥作战,州牧提供后勤保障。

    这个规定虽然可以有效的削弱灵帝下放给州牧、刺史们的权利,但是现如今大汉帝国里那些已经尝到权利甜头的州牧、刺史根本不会轻易就范,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脱搪塞,连刘辩认为比较老实的徐州牧陶谦也都上书刘辩称境内的黄巾余党未除,不宜推行刘辩的军事改革。而那个跑到益州做土皇帝的刘焉更是过分,派张鲁据守汉中,斩杀了传诏的使节,阻断了与朝廷的联系,认真的割地自守起来。

    只有幽州的刘虞表现出了对朝廷政令的顺从,主动让出了手中的兵权,并表公孙瓒为幽州的兵马将军。并且为了让朝廷放心,还特地提出了愿意将儿子刘和留在京城作为质子。刘和现在在京城中充任侍中一职,袁隗等人也认为刘虞身为皇族,盘踞幽州多年,怕他生有异心,便劝刘辩扣留刘和在京城牵制刘虞。刘辩感动于刘虞的对大汉的一片赤诚,拒绝了刘虞的提议,不顾朝中袁隗等人的反对,拜刘和为幽州别驾,派他去幽州协助照顾年迈的刘虞。并且自己还亲自写了一封信让刘和捎给了刘虞,信中不但开头称呼刘虞为皇叔,还言辞恳切的赞扬了刘虞多年来为大汉镇守边陲,劳苦功高,乃擎国之柱。并且还命魏翊在新一期的《洛阳时报》的头版高度称赞了刘虞的高风亮节,公忠体国的精神,并称刘幽州此赤心为国之意,足令天下怀私心者汗颜。

    据说刘虞在看到刘辩的信和刘和特地带去的《洛阳时报》后,感动的老泪枞横,拜伏于京城方向,连称老臣愿为陛下效死。

    对于地方州牧、刺史的态度刘辩早有准备,现在的大汉帝国的实力充其量只相当于一方诸侯,影响力也只有司隶州这么大,捎带着周边的颍川、陈留等郡,各个实力渐增的地方军阀自然不会将朝廷放在眼中。

    不过相对于地方的那些军阀,刘辩还是拥有一定的优势的。比如这些州牧郡守虽然对朝廷阳奉阴违,可没有人敢公开的反叛朝廷。也许他们可以互相攻击,吞并地盘,可在没有取得绝对优势前谁也不敢对朝廷使用武力。这不但给了刘辩可以安稳发展自己的机会,还可以用朝廷的大义来攻击别人扩大地盘。到时中央朝廷的实力和威信越来越强,地方势力自然不敢妄动,乖乖的俯首帖耳。

    因为大部分地方势力的不合作,刘辩的军事改革只局限于司隶州、并州、幽州三个地方。对于并州的军事改革,刘辩本来想让丁原充任并州牧,吕布升为并州的兵马将军,可行伍出身的丁原却觉得自己不是当政一方的料,便上书刘辩表示不想充任并州牧,想担任并州将军。

    刘辩了解他的想法,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另派了一人充任并州牧,主政一方——太仆王允。

    王允作为士族清大夫的代表,对于刘辩执政以来那些违反儒家观念的做法每每都看不惯,总是上表严词指责,刘辩听都听烦了。反正现在董卓现在已经他软禁在府中成了阶下囚,再也不用王允施美人计来拯救大汉帝国。况且王允一向和袁隗等走的很近,对于刘辩来讲,调走王允,也是消弱以袁隗为首的士大夫集团的实力。

    安排好并州的问题后,刘辩又把目光放到了朝廷的西面——西凉军始终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刘辩的诏书是谁先入凉州谁为主,接到诏书后,李傕郭汜等人都马不停蹄的争先赶往凉州,结果最后竟然是郭汜先到了凉州。不过由于郭汜恐惧李傕的实力,只好又把凉州牧让给李傕。但是此时两人之间的芥蒂已经从此产生了。

    李傕郭汜两人可以互相谦让,可并不代表原留守凉州的西凉军旧将牛辅、董越等人会和李傕郭汜等人和平共处,尤其是李傕郭汜原本还位在牛辅等人之下,如今爬到自己头上自然引起了牛辅等人的不满。这些新旧西凉军阀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演越烈了。

    西凉军矛盾丛丛,必然要有一番厮杀,这给朝廷一个很好的机会。经卢植的举荐,刘辩拜皇甫嵩为司州将军(军事改革后,刘辩取消了司隶校尉一职,改由张温为司州牧,总管弘农、河内、河东、河南及三辅地区。),在三辅地区招募兵马,驻守长安。监视西凉军的一举一动。

    皇甫嵩本身就是凉州安定人士,不但在平灭黄巾起义中立有大功,还长期的与凉州反叛作战,有着丰富的处理凉州问题的经验,并且对大汉帝国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鉴。

    在平灭黄巾起义后,皇甫嵩名震天下。当时朝廷势弱,南阳人阎忠劝他把握机会,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

    但是忠于大汉的皇甫嵩却拒绝了他,表示说即使此时朝政昏暗,大汉将倾,自己也应给谨守一个臣子的本分。就算朝廷听信谗言将自己害死,自己也还有着一个清白的名声,死而不朽。

    皇甫嵩和卢植一样,对大汉帝国一直都没有失去希望,坚信着大汉终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时刻。

    把皇甫嵩放心的放在长安监视西凉军的动向,刘辩抽出身来开始对洛阳的两只卫戍部队——西园军和北军进行改造。

    现在的西园军,仍然是各校尉各领一军的情况,只是蒋奇在诸校尉中兵力最强,且又有刘辩的特诏节制其他兵马。

    西园八校尉之中,上军校尉蹇硕、下军校尉鲍鸿已死,中军校尉袁绍远走冀州,右校尉淳于琼也去职追随袁绍而去。剩下的驻军左校尉赵融,刘辩拜他为谏议大夫,把他调为了文职,进而取得了他手中的兵权。而驻军右校尉冯芳,因为为人品质恶劣,又是宦官曹节的女婿,曾经诬陷害死了名士桓彬。刘辩以为桓彬翻案为由,将冯芳下狱,剥夺了他的兵权。

    最后剩下的只有典军校尉曹操。如何解决曹操手中的兵权成了刘辩心中的难题。

    对于曹操,刘辩一向抱着即用且防的态度。毕竟刘辩对前世历史的熟知和曹操不时表现出来的过人的天赋让刘辩对他深深的忌惮,刘辩想将西园军建成自己的嫡系强军,自然不想让曹操参与其中。可是曹操并不是冯芳之流,他不但算是刘辩的自己人,还在对付董卓的计划中立有功劳,如果刘辩贸然夺权,实在让人会有种过河拆桥的感觉。

    此事正在刘辩为难之际,曹操却突然的自己提出了将他调入文职的申请。面对曹操的“善解人意”,刘辩自己倒变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所以刘辩并没有将曹操调入文职,反而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工作——屯田,并拜他为典农中郎将,负责朝庭的屯田工作。

    曹操走后,刘辩彻底的掌握了西园军,开始了对西园军的改造。

    刘辩将西园军分为八个营,每营一千多人,全军近一万人,任命蒋奇为西园军中郎将,赵云为军司马兼上军营校尉。其余中军校尉陈伟,下军校尉郭文,典军校尉刘宇,驻军左校尉张雷,驻军右校尉马庆,又在原蒋奇手下什长中升了两个忠于刘辩的思想过硬,立有军功的什长李飞、史亮,分别出任左校尉和右校尉。

    而北军则仍然被刘辩划分为五营,并与部分的西凉降军合并,将原本的每营领七百人扩军到两千人。由已改为大将军的卢植兼任北军中郎将,刘备为北军军师令,吴匡为军司马,张璋为屯骑校尉;关羽为越骑校尉;张飞为射声校尉;原西凉军降将段煨任长水校尉,胡轸人步兵校尉。

    对于军队的待遇问题,刘辩仍然按照蒋奇练军时所推行的高薪高福利来安排。虽然此举耗费钱粮巨甚,但却可以提高士兵的积极性和向心力,并且获得较多较好的兵源。以灵帝死后在内宫中留下的那么多财产,应该够刘辩支撑一阵子。

    在对于军队的控制上,刘辩在军中又引入了独立的军功赏罚制度。每军都设军司法一名,并统一都归大将军府直辖,各军长官无权干涉。并且刘辩设立了军功积分制,根据功劳的大小来积分,将士的升迁都根据积分的多少来进行。如果真的要破格升迁,不但要有大将军府的一名将军的提名,还要大将军府中所有在任将军的全体同意,再由刘辩签字下诏才能奏效。

    这些严格的措施使得军中赏罚分明,公正公平。军中的长官再也无法凭自己的喜好和利益关系来升迁某一个人,杜绝了军队将领以权谋私、结党作乱的可能,军队里真正做到了有能者居之。

    同时,刘辩还派魏翊在军中设立导师一职,专门给军队中将领兵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忠于刘辩的思想。并成立了以魏翊为首的宣导社,管理导师队伍。宣导社直接向皇帝负责。

    通过传销式的洗脑,使得将士们对刘辩产生了敬畏和膜拜的心理。再通过与将士切身利益相联系,将部队将领的升迁与导师的思想评核挂钩,若思想考核不及格,即使军功积分达到了升迁标准也无法升职。

    不过初期的宣导社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导师的职能也并无固定。有时导师还要负责在军中教导士兵读书,进行扫盲工作。后期魏翊意识到了宣导社的巨大力量,将宣导社制度化、等级化,导师开始渗透帝国的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了影响全国的一个政治集团。由于他们宣传忠于光熹帝刘辩,所以这些人又被后世历史统一称为“光熹党人”。

    另外,刘辩还在明堂附近建了一座讲武堂,用来讲授兵法,培养军事人才。虽然初期规模并不大,可还是吸引了不少有志向戎马生涯的好男儿。

    对于刘辩的军事改革,朝廷上的士大夫们也并不是什么意见都没有。大多数人都认为大汉的军制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使用,而刘辩擅自改变是有违祖制的行为。

    不过由于刘辩的改革只是局限于军队方面,并没有触犯到朝廷士大夫们的实际利益。在他们眼里刘辩折腾的都是那些粗鄙的武夫,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对此事也没有太较真。

    而且新君上位,第一个要抓的就是军权,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如果在军队方面太过于纠缠的话,有点显得好像居心叵测似的。故此朝中有分量的权臣如袁隗和杨彪等人都保持着沉默的态度,只有一些小角色为了博个清明形象,上表刘辩,结果奏疏很快就被扔进垃圾桶里,被遗忘在角落。

    没有了朝中士大夫们的阻挡,光熹二年的军事改革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起来。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