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走进唐朝 > 746.第746章 渤海国中秋佳节(五)

746.第746章 渤海国中秋佳节(五)

作者:钢城小草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走进唐朝 !

    李烨一进乌家,好东西就像不要钱似的往外洒,乌辰脸皮再厚也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说道:“郡王殿下,这如何使的,这把武器可是郡王殿下护卫防身的武器,某不敢收”,按照李烨的说法,这种火枪每把都要上百缗,你随手就送人,还真是一个败家子。

    乌辰不敢收,可是吴毅眼睛里却流露出贪婪的目光,就好比一位百战的将军看见一把绝世宝刀,便有一种冲动想占为己有。乌辰不好意思要,可是高鸣也看出吴毅心中在剧烈的挣扎,便打哈哈道:“乌中丞,这就见外了,郡王殿下拿出来的东西岂有收回去的道理,可是乌中丞嫌弃礼薄不成”,乌辰被高鸣挤兑的不轻,只能苦笑道:“毅儿,那还不谢过郡王殿下”。

    李烨并没有把燧发短枪直接交到乌毅的手中,而是跟乌毅道:“乌将军,本王给你讲解一下如何使用这把燧发短枪”,送给乌毅不会用,还不是只是一个工艺品,只有乌毅会用了,才会对隧发短枪感兴趣,李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李烨耐心的手把手教乌毅如何使用隧发短枪,只要是正常思维的人,只要演示一遍就会使用隧发短枪,接下来就是熟悉的时间,至于命中率有多高,就要看每一个人的天分了。

    “砰……”

    乌毅打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枪,效果还不错,直接命中二十多米外的一棵大树。

    李烨不惜赞美之词道:“不错,乌将军第一次开枪就能命中目标,比本王第一次好多了”。

    乌毅很开心,今天李烨要来,而且也知道父亲为什么请李烨到乌家,乌毅本想仔细的看看自己未来的妹婿,结果被李烨一搀和把正经事情全部忘记了。乌辰当然也很高兴,李烨的态度让乌辰感觉很受用,没有盛气凌人的姿态,和蔼可亲如沐春风让人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

    虽然李烨带了高莹到乌家,结果高莹一进乌家,便被乌辰的妻子请进了后院,所以湖心亭上只有李烨、高鸣、乌辰和乌毅四个男人。乌辰请李烨和高鸣喝茶,端上来的自然是茶汤,渤海国并没有因为的出现一下改变喝茶汤的习惯,高鸣也就是认识李烨后,才喜欢新的喝茶方式,见乌辰端来的茶汤便皱起眉头道:“乌中丞,现在渤海国上下已经不流行喝茶汤了,你怎么还用这个来招待郡王殿下”。

    乌辰还真不清楚渤海国现在流行新的喝茶方式,可笑的是,最早喜欢饮茶的人竟然是李烨的死敌窦家,辽东半岛的饮茶方式首先影响到窦家,这里面主要是窦家势力和辽东半岛接壤,茶叶也是通过窦家进入渤海国的,结果窦家首先喜欢上这种饮茶的方式。

    高鸣毫不客气的让乌辰把李烨送的玉瓷茶具拿出来,差点没有把乌辰心疼死,乌辰还准备把玉瓷当作传家宝,没有想到被高鸣几句话说的哭笑不得:“乌中丞,这玉瓷可是出自郡王殿下之手,乌中丞要是喜欢,还害怕以后没有人送吗”。

    李烨没有听出高鸣话中的意思,乌辰那里不明白高鸣在讥笑自己,自己的小女准备要是嫁给李烨,老丈人要东西,女婿能不给吗?不过这种话还是放在心里,乌辰还真不好反驳高鸣什么。

    高鸣喧宾夺主,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亲自给李烨、乌辰、乌毅烧水、泡茶,高鸣有些得意:“老夫至从得到郡王殿下送的茶具之后,每日在家中研究茶艺,这山泉水煮茶最好、井水次之,江河水再次之,这薪柴要用果木,这火候也要把握的正好,水开滚三道即可……”,高鸣滔滔不绝的传授着自己的心得,一边演示一边给三人斟满一杯茶水道:“快品尝一下老夫的手艺,郡王殿下可是此道的高手,提一些建议”。

    李烨看高鸣眉飞色舞的样子,那里好打击高鸣的积极性,自然是马屁冲天,只拍的高鸣晕晕乎乎,好不得意。

    今天虽然是乌家请李烨过府饮酒,高鸣好像也做了半个主人,其实高家和乌家的关系一直不错,在皇宫里皇太后跟乌皇后,在宫外高鸣和乌辰,两家人平时虽然来往不多,但是有事情的时候都相互照应,加上高鸣也算是乌辰的长辈,这乌家高鸣还真能做一些主。

    虽然渤海国还流行着分餐制,但是一般郊游、野餐等非正式场合,也使用合餐制,今天在湖心亭饮酒赏月自然也是使用合餐制。

    合餐制能体现一种亲密的关系,回到餐桌上想一想,合餐恰恰体现了君子的内涵,大家围桌而坐,团团圆圆,同盘而食,互敬互让。而各人吃什么、吃多少,又不必苟同,不必强求。相反,分餐制就实在有点象小人的作风,上倨下恭,道貌岸然,人各一份,断无差别;但是却是在各吃各的,然后各付各的帐,各走各的路,不能和睦相处。所以说,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合餐制也是一种休养的体现,顾全他人的感受,合餐时每个人都整体中的一员,对于饭菜的选择不会单纯依据个人的口味,而是自然而然地兼顾他人。与别人同盘而食,你会不会把好吃的东西让给他人?这便体现着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以及谦让的美德,也使你变得温润如玉,进而增进了互相之间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合餐制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交流,无意中双方的感情可以更进一步,情深意浓间彼此了解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中国的饮食习惯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分餐制历史阶段,合餐方式是晚至宋朝才最终形成的;从分餐转变为合餐,是社会整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合餐制比分餐制具备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它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情和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行为特征和文化特征都可以从合餐制上进行解读。

    到底是分餐制好还是合餐制好,这里面各有各的说法,不必去深究,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倒退回去。

    酒宴不能算丰盛,但是很精致,各色山珍野味、四季瓜果,酒也是乌家自酿的米酒,喝起来有点甜,极易入口很明显后劲很大。高鸣喝了几杯感觉有些不过瘾,把李烨送给乌辰的崂山陈酿拿出来一坛,自斟自饮起来。

    李烨今天可是带着目的来乌家的,几杯酒下肚,话题渐渐的多了起来,聊着聊着李烨便把话题东京龙原府身上引:“听说东京龙原府与倭国隔海相望,两地之间可有什么贸易往来”。

    乌辰的话题好像围绕着李烨展开,见李烨把话题岔开,便道:“东京龙原府虽然跟倭国隔海相望,但是双方的交往并不密切,倭国好像更加愿意跟大唐之间来往,不知郡王殿下为何问起此事”。

    渤海国和倭国之间的交往李烨专门调查过,现在自己的身份是渤海国的郡王,当然要知道渤海国一些外交史,调查的结果让李烨大吃一惊,双方的民间交往不多,但是官方的交往在渤海国建国初期非常频繁,虽然后来慢慢的淡了下来,但是两国之间的交往并没有中断。

    最有意思的一次交往是:八七二年,崔宗佐等六十余人在朝贡途中遭遇风暴而漂荡到倭国,因为“言语难通”而遭到了倭国的扣留。第二年秋,倭国“遣大唐通事张建忠复问事曲,审实情状”,才明确崔宗佐等是渤海入唐使。

    这里面有很多的蹊跷之处,无论是渤海国还是倭国,学汉化写汉字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大唐周边的藩属国在高层的交流中不存在语言障碍,就好比今天的英语是世界语言一样,当时的汉语同样也是世界语言,用“言语难通”扣留渤海国的使者显然是外交辞令。

    不管结果如何,从渤海国跟周边国家交往上可以看出,如果渤海国是到大唐,一般是从鸭绿江出发跨海到达登州,如果是与倭国出发,多是从东京龙原府出发跨海或者沿海岸线前往倭国。

    乌辰口中的交往不密切,也是就是这十几年的事情,双方国家内部都不稳定,哪有时间搞什么外交。李烨只是想挑开一个话题:“乌中丞,你也清楚本王现在跟窦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方,以前辽东半岛与渤海国之间的商贸往来都是通过窦家的势力范围,现在窦家对辽东半岛虎视眈眈卡住了辽东半岛与渤海国贸易的咽喉,这样下去辽东半岛的商品进入不了渤海国,渤海国想跟辽东半岛做生意也很困难,所以本王想跟乌中丞商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