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走进唐朝 > 456.第456章 体察民情(六)

456.第456章 体察民情(六)

作者:钢城小草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走进唐朝 !

    唐代虽然没有收取水费的项目,但是唐代中央掌管水利的行政机构有两套系统:一是工部下辖的水部郎中,另一是中央的都水监。

    在《唐六典》中对于水利也有明确的规定:“凡水有溉灌者,碾碨不得与争其利;自季夏及于仲春,皆闭斗门,有余乃得听用之。溉灌者又不得浸人庐舍,坏人坟隧。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而毕。若秋、夏霖潦,泛溢冲坏者,则不待其时而修茸。凡用水自下始”。

    历代皇朝都对水利非常重视,都有专门的资金用于修缮水利设施,但是国家一旦陷入战乱以后,水利设施便无法管理维修,导致水利设施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从而使农业减产。

    “水利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州县官员不会使用水利基金,疏通河道、建立水库、开挖水井,都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水利基金收取后有各县名流负责监督使用,如今蓬莱县已经成立水利基金,专门维护县里水利设施,各位不妨打听一下”,李烨也暂时不想勉强黄县一定要建立水利基金。

    “那水利基金建立以后,县衙是不是就不管水利设施了”

    “县衙只负责监督水利基金的使用,不参与水利基金的管理,如何使用有黄县的百姓说了算”,李烨回答道。现在李烨在登州推行水利基金,赋予各县百姓很大权利,以后再慢慢的回收这部分的权利到州府同意管理。

    “那要是水利基金里没有钱怎么办,难道以后就不能灌溉农田了吗”

    李烨笑了笑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后谁想用水灌溉农田,就必须出钱出力。某说过,水利的建设是粮食的基础,没有水利建设就没有粮食丰收,如今登州大旱,有天灾的原因,也有水利设施缺乏的问题,人定胜天,只要水利建设好了,即使大旱之年也能保证粮食丰收”。

    酒宴上的人都在回味李烨话中的意思,还不清楚李烨到底想要做什么,并不敢冒失的答应或者否定李烨的办法,李烨从袖口中取出几张纸,“这是蓬莱水利基金的条例管理细则,各位可以拿去先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找某商谈,这是一件与己、与民、与官都有利的事情”,李烨话锋一转,与牛泽政说道:“牛明府,某发现黄县不少地方都在河中都拦起了水坝,不知谁什么原因”。

    “啊!……”,牛泽政还真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私建水坝可是大事情。

    “这件事情,希望牛明府能亲自过问一下,某不想下次到黄县还能看见这让的事情”,李烨说道。李烨的话虽然是说给牛泽政听的,也是说给酒宴上的人,让他们好自为之。

    “是”,牛泽政头顶冒出了冷汗,这是谁这样干被李烨发现了,自己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查查。

    也不用牛泽政去查,李烨在徐府的事情,很快便会在黄县传开,事情很快便能真相大白。私建水坝的事情,也不用牛泽政去查,只要问问黄县的名流都清楚,这样事情只能暗中做,但是不能明里说。

    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李烨便不在这些事情纠缠下来,与名流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一直到酒宴结束。

    乾符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李烨一行人离开黄县,前往牟平。前往牟平有两条路,一条是由黄县折返到蓬莱,沿着海边到牟平。另一条是沿着登州和莱州的交接地带向南走,一直到栖霞镇,再折向东到达牟平。

    李烨这次是带着程菁菁出来散心的,同时查看一下登州的民情,所以选择了第二条路线相对不太好走的路线。李烨一行人向南,首先来到了莱山,这里有徐福庙,李烨准备带着程菁菁游玩一下。

    李烨一行人来到莱山脚下,只见莱山绿树成荫、峰峦叠嶂,真是一处避暑纳凉的好地方。徐福庙并非是道观、也不是佛院,玄机道长和高家兄弟俩都不愿意去,李烨只好带着程菁菁和几个护卫去烧香许愿。

    李烨也不相信什么神鬼传说,带程菁菁到徐福庙不过是来散散心。徐福庙建造在莱山脚下,因为烧香还愿的人多了,便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徐福修建与汉代以后,据说是徐福的后人回到黄县修建的,每年都有倭国的徐福后人回到这里烧香许愿。

    “娘子,你进殿烧香许愿吧,某在门口等你”,李烨让程菁菁和幻雪、秋晴进殿烧香许愿,自己在庙里到处闲逛。

    “夫君怎么不去”,程菁菁问道。

    “某不相信这个,这种事情某只相信某自己”,李烨嬉皮笑脸道。

    “讨厌”,程菁菁脸色娇红,自然明年李烨话中的意思,眉目含情的白了李烨,带着幻雪和秋晴走进大殿。

    李烨留下两个护卫保护程菁菁,自己带着两个护卫走到庙后。庙后是一片巨大的柏树林,高耸的树冠直插云霄,巨大的树荫洒在地面,山风从树木的空隙中徐徐吹过,让人昏昏欲睡。

    顺着树林的小径往前走,穿过树林是一片竹林,竹林旁有一处竹制的凉亭,凉亭中坐着两个人。

    “这不是巧光和尚吗?”,李烨一眼便认出凉亭中坐着的是巧光和尚,“大师,好雅兴,没有想到在此地又见到大师”,李烨走到凉亭上,看见巧光和尚正在与一个小沙弥对弈。

    “是李刺史,请坐”,巧光和尚回礼道。

    “大师知道某会来”,李烨看见凉亭的竹案上摆放着三只茶碗,好像知道有人来似的。

    巧光笑了笑道:“你我有缘,贫僧已经算到李刺史今日会从此经过,特意在此等候”。

    “神棍,故弄玄虚”,不过巧光倒是猜的不错,“大师果然神机妙算、不同凡响,不知大师是否算到某接下来做什么”,李烨笑呵呵的说道。

    “施主会做该做的事情,这不是贫僧可以猜测的事情”,巧光与李烨打起禅机道。

    李烨懒得与巧光打禅机,当然十个李烨也玩不过一个巧光,“大师有事情找某,不妨直说”,既然巧光在这里等自己,就不会没有事情。

    “李刺史真是痛快之人,不知道李刺史如何看待佛缘”,巧光说道。

    “某有佛缘吗?某怎么不知道”,李烨奇怪的问道。

    “你我相识便是佛缘,心中有佛即与佛有缘,我等与众生,皆有佛缘”,巧光说道。

    “大师就不要绕圈子了,什么事情说吧,只要某能答应的,都可以考虑”,李烨绕不过巧光。

    巧光看了看,发现李烨还真难对付,“施主请贫僧去新城,贫僧已经去过了,想在新城建一所寺庙,不知道李刺史是否同意”,巧光这才把真实的目的说出来。

    “哈哈,原来大师是想在新城建一所寺庙,为什么要到新城建造寺庙,到某这里化缘还是求援”,李烨笑道。

    “化缘是贫僧的事情,之所以选择在新城建造寺庙,全因为新城与佛有缘”,巧光说道。

    “某怎么不知道,大师说来听听”

    “李刺史在新城建造灯塔,皆因与佛有缘,有普渡众生之意,此乃功德一件。修建寺庙乃有十大功德:无始以来诸恶业,得以减轻或消除;天人护佑,逢凶化吉;去除障碍物,免夙仇报复之苦;妖魔邪怪,不能侵犯;脱离烦恼和无明;丰衣足食,福禄绵长;所言所行,人天欢喜;增加福慧二资粮;往生善道,相貌端庄,天资福禄兼有;往生能闻佛法之国土,速证佛果”,巧光说道。

    “说来说去,全是修建寺庙的好处,不知大师可否知道修建寺庙的坏处”,李烨问道。

    “这……”,巧光不知道李烨是什么意思。

    “大师不会不知道三武灭佛的事情吧”,李烨问道。“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巧光一愣,这三件事情是每个僧人心中的痛,三次灭佛虽然没有将佛从中原大地上消除,但是极大压缩了佛教的生存空间,让佛教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李刺史的意思是不赞成贫僧在新城修建寺庙了”,巧光问道。

    “非也,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什么会有三次灭佛,大师不可不知,就说最近的唐武宗灭佛吧,理由是: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言人,无愈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这些大师难道不清楚”,李烨问道。

    “这些只是一部分原因,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菩萨既然是出家之人,为什么要留念世间财物,与民争利、与国争富,灭佛也自然不可避免”,李烨看看发愣的巧光,谈禅机李烨说不过巧光,但是摆事实说道理,巧光不一定是李烨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