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十三章 天下之益州(下)

第十三章 天下之益州(下)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洛阳。

    刘焉的死传到了朝廷。

    刘辩感到很开心。虽然大家是亲戚,可彼此一点亲情都没有。刘焉的死也算是为帝国除去一个心腹大患。虽然不用举国同庆,可也得召集亲信重臣庆贺一番。

    将魏翊、卢植他们叫来,在濯龙园摆了一桌家宴。

    吃酒席庆祝另一个人挂掉,这事也只有刘辩这位少年天子才能做出来,参加的酒宴的魏翊、卢植等人皆面面相觑,摇头苦笑。

    席间大家商量最多的还是益州今后的走向问题。

    卢植惋惜的说道:“只可惜刘治书(刘诞)未能继承益州之位。”

    刘诞在朝廷任治书御史的时候与卢植相熟,卢植了解他心向大汉的性格,若是他能统领益州,那对朝廷将是很大的助益,所以卢植才觉得可惜。

    皇甫嵩分析说:“刘璋自领益州牧,刘诞不服,必会兄弟反目、同室操戈。到时朝廷亦有机可乘。”

    荀攸却不同意,说道:“汉中有张鲁之阻,入蜀要费许多力气。而刘诞力弱,恐怕还未等我们进军蜀地便已失败。”

    荀彧也同意侄子的观点,说道:“淮南袁术、渤海袁绍最近异动非常,朝廷需要关注的应是此二人,益州不应该是朝廷首要解决的目标。”

    郭嘉也同意荀彧的观点,只不过他是以人心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局势:“刘璋暗弱,进去不足,守成尚可。陛下只需牵制其发展便行。而袁氏兄弟皆乃野心之辈,未来朝廷的大敌必是此二人,陛下应早点除之才是。”

    魏翊和贾诩皆未出声,他们接触过统调社,知道刘辩在益州早就安排了不少钉子,更从各方面收集的情报布局上推断出刘辩在天下大局上的布置。

    对于众人的意见,刘辩也不置可否,幽幽的看着杯中的梨香酒,目光深邃久远。

    对他来说,益州乃至天下就像这杯中酒一样,早晚会彻底握在手掌之中。

    成都。

    董扶离开了成都。

    刘璋自领益州牧后,想拜董扶为别驾,不过董扶以年迈体弱为理由拒绝了刘璋,不顾他的挽留执意离开成都,搬到了蜀郡南安,去过悠闲避世的生活。后来于光熹五年卒,享年八十八岁。

    刘璋取得执掌益州的生杀大权,可面临的问题却还没有完全解决。首先他二哥刘诞还在绵竹盖房子,刘璋已经将父亲病逝的消息通知给他,让他来成都奔丧。

    若是刘诞能来成都,算是解决了自己的一个很大隐患。

    然而赵韪始终觉得刘诞是一个心腹大患,为了更好的控制软弱的刘璋,赵韪悄悄的在刘璋耳边建议假借老府君的名义将刘诞捕杀。

    赵韪想的很好,可却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一直看重的刘璋的软弱性。

    虽然刘璋也觉得刘诞是一个隐患,可是仍然拒绝杀死自己的哥哥。

    听到赵韪的建议刘璋脸色大变,连连摆手说道:“以弟弑兄,不悌也!况且假父之名行此不义之事,便会让先父背上一个不慈之名,这更是不孝。这种违反孝悌之道的事情,你还是不要说了。”

    刘璋一口回绝,说得赵韪目瞪口呆。当初他拥立刘璋就是看重他的软弱便于控制,想不到刘璋的软弱也是双刃剑,让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任凭他如何劝说,刘璋也都不同意杀死刘诞,赵韪只好悻悻的离开。

    赵韪的计划没成,自己的形象在刘璋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些反感。私下里,刘璋把赵韪的计策告诉了吴懿,并咨询他的意见。

    吴懿因为嫉妒赵韪的拥立之功,更对他掌握了益州大权后的骄横心怀不满,见刘璋以此事询问他的意见,便趁机抹黑赵韪道:“怀不孝不悌之谋,必是不孝不悌之人。赵韪行事如此歹毒,主公一定要小心啊!”

    刘璋默然,低头紧锁双眉。

    吴懿知刘璋已有些意动,趁势又爆了一个猛料:“茂安公曾经说到赵韪面有反相!”

    茂安公是董扶,他的谶纬之能众所周知。比如他说益州有天子气,忽悠的刘焉颠颠的跑到了益州。如今他又说赵韪有反相,难免不引起刘璋对赵韪的疑心。

    不过其实这件事是吴懿编出来唬刘璋的,反正董扶已经离开了成都,刘璋也不会真的将他找来询问此事真假。

    刘璋皱着眉,问:“若是如此,该当如何?”

    吴懿建议道:“赵韪此时志得意满,未有防备,主公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捕杀,大患顷刻即除。”

    刘璋低头又思考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反对的摇了摇头,说道:“赵韪乃先父旧属,对我又有拥立之功,他现在没有什么过错,岂可凭片言将其杀害?”

    接着,刘璋顿了顿,又道:“茂安公与赵韪有嫌隙,其说也不足为信。”

    见刘璋给了赵韪这么一个定语,吴懿也没有再强行进谏。他比赵韪更了解刘璋的软弱,刚才的一番话只是试探性的一个建议,他并不指望刘璋马上就会果断的将赵韪除掉。

    不杀掉赵韪,其他的事也是要做的。吴懿向刘璋又进言道:“主公仁厚,既然不愿将赵韪捕杀,可也要对他进行一些防范,以防他权柄过重,危及益州稳固。”

    刘璋觉得此言还是有道理的,便从其言,以庞羲为巴中太守,统领东州军,赵韪为益州别驾,作为自己的副手。而王商、任安等人皆为州中重职大吏,以分赵韪之权。

    绵竹。

    接到父亲的死讯后,刘诞并没有马上离开绵竹。

    虽然父亲的死让他悲痛欲绝,可是刘诞也并没有因此失去理智。如今成都说不准已经变成了龙潭虎穴,只要自己一回去就会被生吞活吃。

    他的部下娄发、沈弥、甘宁等人皆劝他不要前去,甘宁首先对刘诞说道:“二公子前去成都凶多吉少,不如留在绵竹起兵谋事!”

    刘诞犹豫道:“四弟已为益州之主,若是我起兵作乱,岂不成了谋反之贼?”

    娄发劝道:“二公子比四公子要年长,理应继承州牧之位,如今屈居于人,我等皆为公子抱不平,若不趁四公子新掌益州,立足未稳之际起兵取之,日久恐受其害。”

    沈弥也跟着胡诌道:“据闻老府君遗命乃是令二公子执掌益州。”

    刘诞被甘宁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举棋不定,想到吕常足智多谋,便把他找来问计于他。

    吕常原本也是朝廷官员,因护送刘焉入蜀,道路阻隔不能返回,便滞留在益州。

    吕常回答刘诞道:“如今益州之主已定,二公子若再兴刀剑便失去了大义的名分,益州的军民也不会愿意归附。二公子举兵起事,实在是自寻死路。”

    刘诞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若我不去成都,留在绵竹自守如何?”

    吕常摇头,道:“父亡而子不去守孝,是违背孝道人伦的事情,四公子随时都可以用这个理由讨伐你,二公子经营绵竹时日不多,可否保证大军前来时,绵竹上下一心拒敌乎?”

    刘诞又问:“我弃此地而偷返朝廷可否?”

    吕常苦笑,心想若是能跑回朝廷,我又何苦滞留益州?劝阻刘诞道:“汉中米贼作乱,二公子如何能返?”

    刘诞一看左右不行,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绝望的哭丧着脸道:“莫不是真的要去成都赴死?”

    吕常微微一笑,反问道:“二公子怎知去成都便是死路一条?”

    刘诞不解,好奇的盯着吕常。

    吕常解释道:“四公子仁厚,且与二公子感情融洽,怎会对你下毒手?”

    刘诞恍然大悟。吕常说得也不如道理。四弟的性格他还是了解的,是一个厚道人。

    吕常又道:“二公子前去益州充其量也只是有惊无险,若二公子不信,常愿携家人与二公子同去。”

    吕常愿意以全家为赌注陪他去成都,刘诞异常的感动,对他的话也深信不疑。便下决心与吕常一起返回成都。

    成都。

    在成都的刘璋听到刘诞赶回来奔丧的消息后喜不自胜。刘诞能回到成都即避免了兄弟相残,也加强了益州的稳固。在刘诞来到成都城外后,刘璋亲自率众出城相迎。

    赵韪因劝刘璋杀死刘诞不成,不甘心失败的他便决定自己动手。安排甲士埋伏于益州城外,准备趁刘诞入城后伺机动手。

    刘诞看到周围的兵士众多,踌躇着不敢入城。这时身后的一名年轻人站出来大声叱问道:“二公子尽人子之孝而来,府君何以刀剑相迎?”

    刘璋面红耳赤,怒问赵韪道:“这些兵士是干什么的?”

    赵韪答道:“特为保护府君而来。”

    刘璋道:“兄弟相聚,何险之有?无须甲士保护!”便命赵韪撤去兵士。

    刘璋又转头看了看呵斥自己的年轻人,问道:“你是何人?”

    吕常站出来答道:“乃犬子吕乂。”

    刘璋赞道:“尔父子皆贤士也!”

    刘璋与刘诞把臂一同入了成都,并共同为刘焉守灵祭奠,扶柩入葬。

    刘璋虽然狠不下心杀死刘诞,可并代表他对刘诞没有防范,毕竟他对自己在益州的统治还是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便将他封为了越隽太守,将他放到益州南面看管起来。

    留在绵竹的甘宁、沈弥等人见刘诞不听自己的劝告回去了成都,害怕自己劝刘诞起兵的事暴露,便在绵竹起兵叛乱。

    他们在益州毫无威望,起事又是仓促而行,既无充足的准备,又没有任何人响应。叛军只是在绵竹破坏了一番,便想东转移去了荆州。

    得知荆州收了益州的叛军,刘璋大怒。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屯兵于胊忍,随时准备东侵荆州。

    自此,益州内部之事算是平息。自领益州牧的刘璋仍然奉行其父割地自守的政策,在蜀地做起了土皇帝来。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