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四章 科举制度(三)

第四章 科举制度(三)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汉代人的一日两餐,是遵守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习惯的。早上那顿饭叫做朝食或者大食,晚上那顿饭叫做哺食或者小食。

    刘辩重生于这个时代后,一直着力于改变汉代人的饮食习惯,把两餐制改为一日三餐。然而除了皇宫和军队中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外,三餐制的推行在民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即与古代食物匮乏有关,亦是人们多年养成的习惯难以更改。

    不过,刘辩的努力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首先,汉代人所吃的菜肴丰富了起来。刘辩引入了很多现代的菜系,通过钓鱼台酒楼推广到了民间,极大丰富了汉代人民的餐桌。再有,饭后饮茶也逐渐成为了汉代人每天的生活习惯。

    此时茶叶的普及还没有太过于平民化,能喝茶的还是帝国内部的达官贵人、豪商名士。

    汉代人喝茶最好的地方当属颍川荀氏所开的避风塘茶楼。茶楼的茶源主要来自于皇宫内刘辩所开的茶社。而且因为运输和储存等诸多因素,皇宫里的茶社的货源也不多,基本上全部供应给了避风塘茶楼。

    所以避风塘茶楼完全是属于独家垄断经营,只有和刘辩亲近的几位重臣,如卢植、皇甫嵩等,偶尔刘辩会将茶社新炒好的茶叶赠与他们回家品饮。避风塘有时也会将茶叶赠人或者售卖,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关系户或者荀氏家族的世交。

    袁隗找到荀爽的府上时,恰恰荀爽刚刚用完哺食,正在饮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荀彧、荀攸两叔侄。

    荀爽明日即要返乡,自然要将整个家族中最为看重的两个人叫来嘱咐一番。

    三人正聊着,忽听侍者进来禀报,太傅袁隗来访。

    荀爽一愣,隐约间感到袁隗此来必有用意,吩咐一声“有请”。侍者出去请袁隗进来,荀爽转头对荀彧荀攸说道:“如今朝堂之上太傅袁隗与天子已渐成水火,袁太傅此来用意非浅,文若、公达你二人先行闪避一旁,听听袁太傅如何说。”

    荀彧荀攸依言躲进了厅堂的屏风后面,荀爽则整了整衣冠,迈步迎了出去。

    双方在院子里相见,二人拱手施礼。袁基在一旁也向荀爽行了一个晚辈之礼。

    袁隗热情的拉起荀爽的手道:“慈明公患恙,隗公务繁忙,一直未来看望,还请恕罪。”

    荀爽摆出一付感动的样子,说:“爽区区残躯,岂敢劳烦太傅大驾。袁太傅日理万机,着实辛苦了!”

    “哪里,哪里。”袁隗谦逊的笑说。

    二人相视而笑,把臂走回了厅堂。

    分宾主落座后,荀爽命人取来了新炒好的茶叶给袁隗沏上。二人东拉西扯的闲聊了好一会儿。

    袁隗此次来可不是为了喝茶聊天,知道荀爽明日便要离开洛阳,最后也不愿拐弯抹角的浪费时间,直截了当的问道:“隗听闻慈明公明日即要返乡,可有此事?”

    荀爽点头承认道:“正是。”

    袁隗摆出一付痛惜的样子说道:“如今天下大乱,盗寇蜂起,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慈明公乃海内大儒,国家栋梁,为何不留在朝中匡扶社稷,扶助汉室。”

    荀爽摇头叹道:“爽诠才末学,见识浅薄,且久病之躯,实难堪当大任。故此才去官还乡,以终残年。”

    未等袁隗再张口,荀爽又紧接着说道:“然袁太傅乃先帝托孤重臣,能力不凡,政务练达,我大汉在袁太傅的辅佐下必然再现中兴之势。”

    听荀爽如此说,袁隗面露忧色的说道:“慈明公此言差矣。隗虽有匡扶社稷之心,奈何朝中奸徒当道,惑主媚上,欺压同僚。而当今天子年幼不察,不但纵容奸党,还见疑于隗,多方对隗制肘。隗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无处施展,上不得天子信任,身旁又无同志者相助。如今连慈明公都要离京返乡,可叹我大汉又少了一个正义之士,国家又缺了一个柱国之才!”

    袁隗口中的奸徒自然是指卢植等朝中的亲皇派。尤其是卢植,已被袁隗视为了最大的政敌。前阵子在京县的地震事件中就向他泼了很多的污水,之后更不点名道姓的到处暗示卢植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荀爽对袁隗说得如此露骨颇感惊讶,袁隗的话不但对朝廷的不满溢于言表,说起天子刘辩话中也多有不敬。卢植是不是大奸臣荀爽没放在心上,袁隗的招揽之意却听了出来。

    荀爽暗自奇怪,以他对袁隗性格的了解,袁隗行事一向沉稳,城府极深,怎么会变得如此急躁,行事不假掩饰。看来当今的那位少年天子给他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竟将宦海沉浮多年的袁隗都逼的乱了方寸!

    荀爽内心唏嘘,表面上不动声色的说:“袁氏一门四世三公,久侍大汉,历经数朝,何人不知袁氏一族忠心为国?当今天子虽年幼继位,但是聪慧不凡。此时虽有些许误会,但是日久必知太傅忠心!”

    荀爽的话两面不得罪,和起稀泥。

    袁隗也知道不可能轻易一两句话就让荀爽选择站队,同样作为世家大族,袁隗知道荀爽最关心的是什么。

    袁隗继续说道:“隗一人荣辱只是小事,然朝廷上政令混乱,天子年少,不熟祖制,施政全凭意气用事,久之必引起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如最近的科举取士,隗更是闻所未闻。我大汉历代素以征辟、察举取士,注重德才兼备,如今天子只以才取士,岂不令奸险之徒充斥朝堂!”

    刚才那些所谓的关心社稷、百姓福祉的话都是开场白,世家大族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家族的利益。

    袁隗把话题引到了科举上面,意在提醒荀爽科举制对他们这些大士族的影响。

    然而荀爽却误会了袁隗是想联合自己反对朝廷科举取士。关于这件事他看得和朝廷的大佬们一样清楚,谁若是在这上面提出反对意见,必然会招来天下士人——尤其是寒士们的怒骂。風雨小說網

    荀爽才不会触这个霉头,他们颍川荀氏和袁氏不同,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靠的就是征辟或察觉所建立的关系网。而颍川荀氏则不同。其向来注重才学,以才结友,往来皆无虚士,对于族中子弟的学识更是要求的严格。所开办的族学颍川书院更是名扬天下。

    所以科举取士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相反,像颍川荀氏这种底蕴雄厚的大士族,族中子弟在科举中名列前茅也并非难事。

    荀爽不可能和袁隗站在一起反对科举,对于他的话只是口气冷淡的回道:“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国家用人之际,陛下开科举恐怕也只是为了广开贤路,况且陛下也没有取消征辟和察举,我等仍然可以为国举贤。”

    袁隗也不是真想联合荀爽反对科举,刚才那番话的用意旨在提醒荀爽,当今天子对他们这些士族门阀可不是心怀善意。

    然而荀爽对他的话显得很冷淡,也不知道是真的看不出来,还是在明哲保身的装糊涂。

    袁隗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的表情。本来还以为荀爽能够认清形势,和自己同仇敌忾,联合在一起。如今看来希望似乎不大。

    荀氏是最近处在上升期的新兴大士族,不但在士人之间享有很高的声望,其族中子弟更是个个博学多才,能力不凡。若是能将颍川荀氏揽在身旁,对于袁氏一族的野心将会有很大的助力。

    然而袁隗的想法很不错,却低估了荀氏一族对汉室的忠心,还有忽略了天子刘辩对他们的笼络。

    袁氏一门四世三公的名头听起来很不错,可是却无法脱离汉室独立存在。说到底,袁氏再厉害也只不过是一个打工仔,真正的集团董事长还是他们老刘家。

    正因为刘辩的正统性、合法性,所以才换来了荀氏的青睐。不但荀彧、荀攸先后在刘辩身边任职,荀彧更是成为了刘辩的心腹重臣。连一直隐居的荀悦也在荀爽的劝说下出仕为官,被刘辩拜为黄门侍郎,在身边侍讲。

    还有刘辩和荀氏合伙开的避风塘茶楼,每日日进斗金,为荀氏赚了不少钱财。

    双方已经有着很深的利益纠葛,虽然荀氏还没有完全被绑在刘辩的政治马车上,可是要想让荀氏站出来反对刘辩却是很难,至少不会为了袁氏这么做。

    袁隗在一旁费尽口舌,可是荀爽仍然不为所动,对于袁隗的明示暗示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装糊涂听不懂。

    时间久了,袁隗也感到了气馁,脸色暗了下来,连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的袁基也气得愤愤不平。

    世家子弟总是有着异于常人的骄傲和优越感。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袁术就是这类人的极致。温言尔雅的袁基虽然没有袁术那样的嚣张性格,可是面对一再推脱,装糊涂的荀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自己的家族纡尊降贵请荀爽出山,可他却一再推脱,不识抬举。

    袁基不满的说道:“慈明公乃当世名儒,受万人敬仰,可如今国家奸邪当道,慈明公却不肯站出来匡扶正义,实在令我辈失望。”

    荀爽与袁基的父亲袁逢平辈论交,论辈分袁基只是他的子侄,虽然袁基贵为太仆,九卿之一,可是在荀爽眼里根本不算什么。自己想当,三公都唾手可得。

    如今袁基出言斥责,荀爽面有不悦,可看在袁隗的面子也没有发作出来,只是冷冷地说道:“老夫年迈糊涂,不如袁太仆壮年有为,颍川荀氏只不过是山野小民,比不得你们袁氏乃是大汉的名门望族。复兴炎汉,荡涤奸邪任重道远,你们袁氏一肩承担即可,无须我们乡野陋民参与。”

    话说得很明白,要玩你们袁氏自己玩,我们颍川荀氏恕不奉陪。

    双方已经谈崩了,袁隗很惊讶荀爽竟说得如此决绝,看来双方真的不是一路人。

    “慈明公无须动怒,基儿莽撞轻狂,冲撞了慈明公,我代他向你赔罪。”

    虽然袁隗感到拉拢无望,可还是出言向荀爽道歉,这是世家大族固有的风度,散买卖不散交情,当不成朋友也不要多一个敌人。

    袁隗盛意拳拳,自己却连番拒绝,荀爽自己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见到袁隗放下姿态赔礼道歉,自己也摆手说道:“袁太仆忠心为国,一片赤诚,老夫感动不已,又岂会怪他。奈何老夫确实年岁已高,力不从心。去年的一场大病,险些丧命,老夫从那后便已厌倦理会那些杂事,一心只想归乡养老,颐养天年。”

    荀爽言辞恳切,袁隗也不想再在拉拢一事上再做纠缠。正在他对此完全失望时,荀爽话锋一转,突然又说道:“老夫走后,荀氏子弟还望袁太傅多加照顾。”

    袁隗心里一动,难道联合颍川荀氏的事还有希望?

    荀爽又接着说道:“族侄荀谌正在冀州韩馥处任职,袁本初亦在冀州,可叫他二人多多来往,以结世家之好。”

    说实话,荀氏子弟中袁隗比较看好的还是荀彧荀攸叔侄俩,不过能得到荀谌也不错,至少表明荀氏一族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向他们袁氏闭上。

    二人又谈了一会儿,袁隗才带着袁基离开。袁隗一走,荀彧、荀攸便从屏风后转了出来,叔父与袁隗的对话荀彧在后面听得一清二楚,作为刘辩的自己人,对于叔父与袁隗虚与委蛇,蛇鼠两端颇为不满,一出来便义正言辞的说道:“袁氏野心勃勃,乃大汉的心腹之患,为何叔父还要友若(荀谌字)与他们来往?”

    荀攸比起荀彧对大汉的忠心耿耿,更多的还是比较看重家族的利益,虽然他也不赞成与袁氏扯上关系,不过更多的还是认为袁氏难成大器,听到荀彧的话,未等荀爽回答,荀攸代替荀爽答道:“袁氏看似强大,实际外强中干,袁绍袁术皆非成事之人。只是如今他们风头正盛,朝廷未能卒除,叔父如此做只是想避其锋芒,为家族着想。”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世家大族固有的手法,就算荀爽再不看好袁氏,可为了家族着想还是会多留一手准备。荀彧也是世家出身,自然明白其中关节,不由得呆立木然。

    离开荀爽府的袁隗袁基叔侄俩,坐在马车上赶回府邸。袁基不满的对袁隗说道:“叔父为何如此迁就荀氏?”

    袁隗沉吟不语,若有所思。许久,袁隗开口说道:“颍川荀氏能人辈出,在士人间更是极富盛名。若是能为我所用,必然如虎添翼,大事可成。况且……”

    袁隗突然欲言又止,袁基好奇的问道:“叔父,况且何事?”

    袁隗没有回答,而是沉默的把目光瞅向马车外。其实那件事只是基于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以及自己对这个消息的一些猜测。袁隗也拿不准是不是真的。可若是确有其事,那天下有可能都是随之一变!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