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五十四章 征途

第五十四章 征途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皓月当空,繁星满天。

    未央宫的武库此刻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在宽阔的庭院里,刘辩、蒋奇、赵云及钟繇等一干长安官员围成了一圈。在他们的中间支着两座大火炉,烧着煤炭的炉火将炉壁烧的通红。

    一名膀大腰阔的铁匠一手持铁钳,夹着已经在炉火上烧得半溶的铁具,另一只手抡起铁锤反复在铁具上锻打着。一边打还一边不停的催促着风箱旁鼓风的徒弟道:“赤儿,鼓风。”

    听到师傅的催促,赤儿卯足了全力,炉中的火焰更加的旺盛,连一旁观看的刘辩等人都感到了那滚滚热浪。

    挨在火炉边上的铁匠却完全不惧热浪的侵袭,手中的动作丝毫不停,不一会儿,一把钢刀逐渐成型。

    在另一边的火炉上,一把利剑在另一个铁匠师傅的手中也同样成型。这一刀一剑都是刘辩命人以班期献上的乌兹钢为原料,又找来了全长安最好的两名铁匠师傅以炒钢法锻造而成。

    刀剑初具成型后,再经过冷却、打磨等多道工序后,一直折腾到夜半时分,两把神兵利器才真正出世。

    众人都围了过来,刘辩从铁匠接过了刀剑。对于冶金他实在一窍不通,至于手中的刀剑炼出来的是中碳钢还是高碳钢更分不清楚。不过,刘辩也知道效果才是检验成功与否的最好方法。

    刘辩命张韬取来了一把军刀,此次张韬已经学奸了,早早就准备好了一把军刀。他腰间的那把宝刀还没有显摆够,可不能被一时兴起的刘辩拿来试刀。

    刘辩抡起刀砍向张韬手中的军刀,一声清脆的响声过后,张韬手中的军刀应声而断,在场人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

    刘辩满意的点了点头,虽然不知道传说中的大马士革刀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此时以乌兹钢为原料,通过大汉国内最先进的炒钢法制成的钢刀应该已经超过了同时代的水平。

    刘辩又命张韬取来了另一把军刀试了一下那把宝剑,同样也是削铁如泥。

    钟繇在一旁赞叹道:“若是我大汉军队人手一把这样的神兵利器,天下何愁不平。”

    刘辩无奈的苦笑了一下,钟繇的想法虽然也是他一直的想法,不过对于现有大汉帝国的情况来讲还不太现实。先不说制作成本及制作工艺的问题,就是原材料乌兹钢现在也完全依赖进口。全部装备军队不可能,即使是给将官一级的人员配备都存在着困难,一切都要等着班期这趟丝绸之路回来再看。

    不过眼前这两把刀剑还是可以赠给亲信之人的。

    刘辩将蒋奇、赵云唤了出来。

    二人立于他面前,刘辩将刀赐给了蒋奇,将剑赐给了赵云。

    二人大喜过望,得到神兵利器是一方面,当着这么多人只将宝刀宝剑赐给了他们,其中更是蕴含着天子对他们的亲近和无比的荣耀。

    尤其是对赵云来讲更令他异常感动。蒋奇是刘辩的亲信之人众所周知,刘辩把宝刀赐给他并不新奇。然而把宝剑同样赐给了赵云这就是刘辩在表明他赵云视为和蒋奇一样的心腹亲信。

    赵云感动的双目赤红,和蒋奇一起拜谢刘辩的赏赐。

    刘辩抬手命他二人不必多礼,赵云起来后问刘辩道:“此两把神兵宝器可否请陛下赐名字?”

    古人向来喜欢给宝刀宝剑取个名字,赵云的要求也属正常。刘辩想都没想随口答道:“就叫倚天剑、屠龙刀吧。”

    倚天屠龙,名字听起来倒是十分霸气,可是蒋奇和赵云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只是二人也说不上来有什么不对,这时钟繇在一旁进言道:“陛下乃是上天之子,而龙者更是天子的象征。宝刀宝剑取名倚天屠龙,恐怕天下除陛下外无人再敢佩戴此刀剑。望陛下另取佳名,以安臣心。”

    刘辩想了想钟繇说得确实有道理,可是取其它的名字他也没有什么想法。低头想了半天,再一抬头,正看到夜空中那一轮明月,于是便有了灵感。

    刘辩道:“那刀便以今晚的圆月为名,叫做圆月弯刀。那剑的话,就叫忠臣碧血剑吧。”

    解决了名字,周围的大臣自然一顿奉承。蒋奇和赵云也很喜欢这两个名字。尤其是赵云手中的碧血剑,驰骋疆场,忠臣碧血,听上去就很有意义。

    刘辩也被众人吹捧的异常高兴,本来想摆宴大肆庆祝一番,但想到天色已晚,不但是自己,众大臣们熬到深夜也已经疲倦困乏,只好先命众人散去,改日再行庆祝。

    及至六月底,长安诸事已毕,由班期率领的一支商队也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大汉帝国重启丝绸之路的征程。

    并州将军丁原此时也要返回并州。其实并州军早就应该返回驻地,只是刘辩将丁原留了下来。一来是为了联络感情,二来袁绍在冀州最近的动作频繁,俨然已有了全取冀州之势。而且还不断地与鲜卑、匈奴等诸部勾勾搭搭,刘辩留下丁原也是要嘱咐他对袁绍要多加留意,小心监视。

    和丁原一起回并州的还有去平城募军的平城军中郎将蒋奇。刘辩亲自送他二人出了宜平门,直至渭桥附近才与他们依依不舍的分别。

    刘辩拉着丁原、蒋奇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北方之事,全赖二位卿家了。”

    临别在即,二人也眼圈湿润,齐声表态道:“愿为陛下守土开疆、至死不移。”

    离开刘辩后,丁原、蒋奇二人率军策马北上。丁原的年岁要比蒋奇大很多,况且领军多年,资历丰富,蒋奇对他自然由衷的敬重。

    一路上他向丁原悉心讨教有关军事上的问题,丁原也很欣赏这位受天子宠信,却不持宠而骄的厚道年轻人。对于他的疑问也是倾囊相授。

    蒋奇的谦逊稳重让丁原想起来了自己麾下的另一个年轻人,两人并马而行时,丁原对蒋奇说道:“云磊,等到了并州后,老夫向你引荐一个不错的年轻人。”

    能让丁原觉得不错的必不是一般人,蒋奇好奇地问:“不知丁将军引荐的是何人?”

    “此人乃我麾下的校尉,前一阵着一直负责在并州募兵,姓张名辽字文远。”

    *************

    光熹三年七月初,刘辩离开长安返回了洛阳。

    洛阳到长安之间的那条公路在近万名西凉战俘的修建下已近完工。刘辩返回洛阳便是走的这条公路。

    挑开马车帘,看着自己的马车沿着乌黑、宽敞的柏油马路飞速前进,刘辩的内心徒增一种现代感。

    这条路是刘辩下诏修建的第一条大汉帝国的公路,今后洛阳至长安这一段完工后还要继续修下去。从长安到凉州、到羌地都护府,统一之后全国十三州都要修筑这样的马路,甚至随着刘辩霸权的扩张,还要修到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

    正在刘辩盯着宽敞的柏油马路思绪万千时,后面的马车厢里传来一阵欢快的女子笑声打断了刘辩的思路。

    刘辩抑郁的向后面的马车看了一眼,马车里坐着的是万年公主、任红昌、唐姬还有那个董卓的孙女董白。

    唐姬等人来长安后不知何时与董白熟络起来。四个女人成天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唐姬、任红昌虽然都已嫁为人妇,可是从年龄上来讲还都是花季女孩,和万年公主与董白四个女孩自然喜欢长聚一起。

    这次回长安四女也是坚持同上一辆马车,唐姬说什么也不和刘辩同坐一辆马车,搞得还抱着路上和唐姬亲热一番想法的刘辩郁闷之极。好在的是,董白和唐姬等人亲近之后,看着刘辩的眼神也不似往日那么充满仇恨了。

    只是让刘辩好奇的是,四女成天在一起不知在说些什么。

    刘辩并不知道,这些天唐姬她们聚在一起商议的是一本叫《妇则》的书,这本书由唐姬执笔撰写,万年公主、任红昌也参与了它的完成。董白是这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同样也成为了这本书内容最坚定的执行者。

    这本《妇则》没有刊印,刘辩也没有看到原稿,所以并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如果他看到的话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上面虽然只是写了一些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可其中却提到了一个词:女权。

    一直以来,刘辩追求自由、对女性平等的态度影响了唐姬、任红昌等人的观念,从而催生了她们内心追求女权的想法。犹如蝴蝶效应一般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的大风暴。

    刘辩此时还没有预料的那么多,猜不透四女在聊些什么的他把身体缩回了马车厢内,看着案上的一摞奏章,怔怔的发呆。

    正是这一摞奏章迫使他从长安赶回了洛阳,不然他还想再长安多呆一会儿,看看长安的恢复建设。

    六月中旬的时候,洛阳东面的京县附近发生了大地震,千余座房屋倒塌,受灾百姓近万人,连京师洛阳都有震感。

    本来这种地壳运动所产生的自然灾害并不稀奇,和东汉末年发生的其他自然灾害相比也并不算严重,刘辩也早就下诏赈灾。只是由于汉代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上天降下灾害都是因为执政者施政不当,上天降下灾害给与警醒。一般来讲这都是大汉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责任,不过东汉时期基本上都是把责任推在三公身上。毕竟皇帝只有一个,高高在上总揽大权,也不可能一遇到灾害便频繁下台。而三公却人人都可以做,罢免三公便成为了应付上天警醒的惯例。

    现如今的大汉朝堂上,三公三师当中刘虞辞去了太师之职,留守地方。原本司空马日磾也改任了凉州牧。只剩下太傅袁隗、太保杨彪,司徒黄琬,还有由太尉改为大将军的卢植也应该算在其中。

    京县的地震发生后,立刻就有人上书刘辩要求按惯例罢免三公,并且指名点姓的要求罢免卢植的大将军职。

    看到送过来的表章后,刘辩差点气乐了。先不说他对这种天人感应说一向不感冒,就算是非得要罢免谁,也是皇帝说的算,从来也没有大臣上书指名点姓的啊。

    翻到奏章后面一看落款:侍中周毖。是袁隗的党羽,看来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除掉刘辩在朝中最大的助力卢植。

    只不过手法做的太过直接,莫名其妙了。刘辩根本就无需管它,随手便把奏章扔进了废纸筒。

    然而没想到是,没过几天朝堂士大夫们奏章如雪片般飞来,纷纷指责刘辩不守祖制,包庇卢植。刘辩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原本因为荆州事件和袁氏集团日渐疏远的士大夫们又聚集在了袁隗的身边,纷纷上表弹劾卢植,有些人甚至还历数卢植犯下的“罪行”,要求刘辩严惩!

    尤其是令刘辩惊讶的是,以前一直和袁隗不对付的杨彪、黄琬也加入了袁隗的阵营,一起上奏要求卢植下台。

    自从董仲舒建立天人感应之说后,一直被士人视为儒家正统官学。而刘辩在罢免三公上的一时不表态,被袁隗利用,到处串联,说刘辩违反祖制,从而使得士大夫们群起而攻之。而杨彪等人与袁隗的联合就更好解释了。杨彪、黄琬同样都是三公之一,若是不罢免卢植就有可能轮到他们身上。为了自保他们才与袁隗联合。

    正是因为朝廷局势的突然糜烂才迫使刘辩返回洛阳,本来以为经过荆州事件后,袁隗能够老实一点,现在看来还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现在刘辩最担心的还是怕京城的卢植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主动辞职,这样就真的中了敌人的圈套了。

    写了一封信给卢植,命他不可轻举妄动,一切等自己回洛阳定夺。

    对钟繇嘱咐了一些关于长安建设方面的事宜,然后打点好一切率军返回洛阳。

    刚刚平定了西凉的战事,刘辩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