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光熹帝国 > 第三十五章 廷议

第三十五章 廷议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光熹帝国 !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董卓依李儒之计,每隔几天就命令部队晚上偷偷溜出洛阳,白天再旌旗招展、擂鼓声天的入城,造成一种不断增兵的假象。因为是从他所控制的上西门出入的,所以没有人发现问题,大多数人都以为董卓的实力大增,更加不敢的妄动。

    害怕实力大增的董卓会突然采取袭击,袁绍命令所部兵士严阵以待,洛阳城里剑拔弩张的政治空气让每个人都窒息的喘不过气来。

    在这一派紧张的气氛中,大汉帝国光熹元年的第一次朝会开始了。

    自从回宫以后,刘辩一直以受惊过度为由在濯龙园养病,表面深居简出,实际暗自行事。朝政要务大都交给三公处理,再呈长秋宫由何太后做决断。

    在这种情势紧张的时刻,突然间的要开朝会,这让洛阳很多的大臣都有些措手不及,惊疑万分。

    好在要开会前,北宫里传出了这次朝会的主基调就是封赏因十常侍之乱而救驾护国的功臣,和探讨一下大汉帝国未来要走的方向。

    这种事情本事题中应有之意,群臣的疑虑这才稍稍平息。倒有些忠臣义士摇头叹息,觉得小皇帝真是看不清形势。董卓携强军入京,窥视国器,洛阳城内大乱一触即发,宫廷内省不知警醒,竟然还抱着国泰民安的想法,还要犒赏功臣,规划未来。

    虽然大臣们对大汉帝国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但是刘辩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还是如期举行了。只是此时刘辩对于朝政还只是一个旁观者,朝会是在垂帘听政的母亲何太后与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主持下进行的。

    汉代朝会的开始时间竟然是卯时,也就是凌晨五点至七点之间。八月的秋天此时天色才刚刚蒙蒙亮,习惯于这个时候呼呼大睡的刘辩不得不睡眼惺忪的爬起床,在唐姬的侍候下穿衣洗漱,另外还有一日三餐吃早点习惯。

    一切都弄妥之后,刘辩才哈气连连的坐在龙辇上,一边心里咒骂着汉代宫廷变态的作息制度,一边沿着甬道进入南宫却非殿。

    刘辩觉得这么早起床很辛苦,可当他靠近却非殿的时候,却又不得不惊讶于古代人的坚强品质。许许多多王公大臣拥拥簇簇的快步趋行走进了却非殿,比起刘辩来,这些人住的地方要离皇宫更远,这也就代表他们要比刘辩起的更早,看着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的样子,刘辩也暗自强打精神,走进却非殿。

    自己的母亲何太后早就等在殿内,这让刘辩又是一阵汗颜。连何太后都能起的那么早。

    刘辩跪坐于大殿中央的高台上,王宫大臣们先面向刘辩行跪拜礼,口呼万岁,而刘辩也要对他们行兴礼,即站起身对他们的叩拜表示尊重。

    行完礼,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早回算是正式开始了。早朝的议题是封赏勤王的有功之臣和探讨一下大汉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开始之前,还是先有文武大臣上书奏事。

    就看一名官员轻咳一声,持笏出班奏事道:“臣侍中、越骑校尉伍孚有事启奏。”

    刘辩刚刚想偷偷打一个哈欠,被伍孚一搅和,硬生生的憋了回去,勉强的说道:“准奏!”

    伍孚行伍出身,所上的奏章还算简要,大概的意思就是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奸宦十常侍,召来外臣相助,如今十常侍已经灭亡,那些留在京中,和还在途中赶来的各镇军阀已经不需要了,所以请皇帝下诏,给他们一些封赏,然后让这帮人哪来的回哪去。

    这份奏章说白了就是想摆脱那些赶来京城勤王的外臣军阀们对京城的影响,好让袁绍等京师原有军队来控制洛阳局势。不难想象应该是来自于袁隗或者袁绍的指使。这份奏章不仅仅是针对董卓,可现阶段看却是对董卓的影响最大。毕竟在现有来京勤王的军队中董卓的实力最大,最有机会问鼎洛阳朝廷。

    看来这也是朝廷的士大夫集团越来越忌惮董卓在京城的实力,董卓是奉诏而来,他们如此做便是想再让他奉诏而去,用大义皇命逼迫董卓返回驻地。

    而现在的朝政控制在何太后与袁隗手中,这篇奏章出来必然会得到他们两人的同意,到时董卓失去了呆在京城的理由,再也无法以大义的名义得到支持。

    只是董卓也不是傻子,伍孚刚刚奏完,还未等何太后或袁隗表态,董卓便出班奏道:“臣董卓有事启奏。”

    董卓要说话,当然不会强行让他闭嘴,只是刘辩现在还是个傀儡身份,还要回头看何太后的意思。何太后没料到董卓会反应这么快,一时也没了什么主意,便同意的点了点头。

    刘辩便应道:“准奏。”

    对于此时早朝的情形,董卓其实早有准备。他的属下李儒是这个时代一流的谋士,深谙于权利争斗,对于朝廷士大夫们会有何诡计,大概都有所准备。因此董卓才反应如此之快,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

    “臣董卓奉诏讨贼,以清君侧,如今首恶虽除,但余孽尚存。况有宵小之辈累受皇恩,仗其四世三公而颇有名望,持兵以胁陛下、窥视国器。若臣等返回驻地,恐此等奸佞原形毕露,扰乱社稷。故陛下千万不要听信奸人蒙蔽,而使社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董卓说完,在一旁的袁绍不由得勃然大怒。董卓的话完全是在针对他,尤其是什么“仗其四世三公颇有名望,持兵以胁陛下”,摆明不就是在说他。

    也不管君前失仪,袁绍当即就吼道:“董卓,你少在此血口喷人!分明是你倚持兵仗,要挟京畿,莫要含沙射影攀赖别人!”

    董卓武将出身,常年厮杀于疆场,自然不会有什么涵养,破口大骂道:“竖子安敢无礼!”

    董卓声音如雷,吓得在场各个官员胆战心惊。袁绍不甘示弱,与董卓大眼瞪小眼的怒目而视。要不是两人上殿前佩剑已经被摘下,恐怕现在早就兵戈相见。

    哇的一声,二人的头上传来了刘辩的哭声。董卓与袁绍一愣,均在内心鄙夷了一下刘辩的怯弱。帘子后的何太后见二人争执,全不顾朝廷礼仪,帝王尊严,气的浑身打颤,怒声道:“身为臣子,全不顾身份颜面,成何体统!”

    说完,何太后带着刘辩拂袖而去。

    众大臣这时才上前劝慰二人,一直在一旁沉默的袁隗装起了和事佬,说道:“两位皆是国家栋梁,何必互不相让。”

    董卓明白袁隗袁绍原本就是一伙的,今天之事有可能就是出于袁隗的授意,不过因为袁隗毕竟身为太傅,且为士大夫中多有名望,董卓也不得不给几分面子,冷声对袁绍说:“我大军在彼,有何可惧。权且看众人面留下尔之狗头。”

    袁绍不让,接着呛声道:“汝有大军,安知吾没有兵乎?”

    见二人仍旧争执不下,袁隗、王允将二人隔开,各自劝下。

    董卓见何太后皇帝都走了,自是也不愿多呆,冷哼了一声,扬长而去。

    袁绍见董卓走了仍然忿忿不平的想找回场子,气呼呼的说道:“吾必斩其首!”

    大汉光熹元年的第一场朝会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草草结束了,会议的议题探讨大汉帝国的未来已经无从谈起,反而更多的官员对于大汉未来充满了悲观的想法,对于勤王有功人员的封赏也被移到了以后再说。

    袁绍回府后,立刻与叔父袁隗紧急商讨今日廷议之事。董卓的嚣张跋扈自然给他留了很深印象,这也使袁绍更加确定陆续开入上西门的董卓军队不会有假,不然董卓不会如此有恃无恐。

    袁绍终于开始后悔没有及时对董卓下手,不由得想起了曹操所说的那句“此时不取,恐受其害”的话,如今真的应验了。

    只是袁绍虽然觉得羞愧,可是却没有对曹操的先见之明有所钦佩,反而对其妒恨起来。

    乱世方显英雄,不知何时起,曾经跟在自己身后的跟班小弟,如今已经风头尽胜自己,超出了掌控。

    曹操并不知道袁绍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懵懂不知的他此时只是一心忧虑于洛阳的紧张局势,好友骑都尉鲍信怕他闷在家里心烦生病,便和他一起相约出来逛了逛洛阳繁华的商业中心——金市。

    虽是出来散心,可曹操还是全无放松的心情,心里挂念的,嘴上说的还是洛阳城内越来越糜烂的局势。

    董卓的大军越来越增多,其人也越来越嚣张跋扈,自己曾经的担心一语成谶。虽然有心拨乱反正、匡扶社稷,可兵少权低的他却不知如何去做。

    鲍信见曹操忧心洛阳局势,即使出来散心仍然唉声叹气,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时的他对洛阳的局势已经彻底失望,决定带领麾下兵马返回兖州济北国,再图救国良策。

    “本初不听我等之言,坐失良机。如今朝廷局势已烂,我等徒留此地也是无功。久之亦恐董贼毒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如我等出走中原之地,立足于外,静观朝廷之变。即可明哲保身,亦可救国。”

    鲍信的话并非毫无道理,只是曹操对洛阳对朝堂还没有彻底绝望,仍然保持着一丝希望,想留在这里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乘。

    就在曹操鲍信两人边走边讨论救国之策之时,在金市的一个偏僻巷弄间,一双精明的眼睛正在偷偷的注视着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