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六零之本想做咸鱼,结果成了青铜 > 第44章 好干部二大爷

第44章 好干部二大爷

作者:生活进行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六零之本想做咸鱼,结果成了青铜 !

    开粉条作坊的这件事情说了没几天,听杨老汉回家来说,上面已经批了,同意在杨家庄开粉条作坊。

    粉条作坊就开在原来村里吃大锅饭的大食堂。

    大食堂解散后就一直空着没用,正好那里有口甜水井,食堂里的大铁锅也还在,现在用来做粉条作坊正好。

    村里的大石磨也是现成的!村长又让村里的木匠做了几个大木盆。

    等试做的东西准备的差不多了,村长就让自己媳妇二大娘牵头,协助杨绣枝带着村里几个村干部家的嫂子们在大食堂开始忙活起来。

    在村长媳妇二大娘的协助下,杨绣枝带着大伙儿把村食堂里里外外的卫生都打扫干净。

    摆开架势准备先做红薯淀粉。

    杨绣枝让来帮忙的嫂子们先把红薯洗干净,再把一个个红薯切成小丁,然后用石磨磨成粉浆。

    二大娘说这种手头上的活计平时大伙儿在家经常做,所以杨绣枝一说大家都说会做。

    没有粉碎机,光是切红薯就是个大工程。

    杨绣枝想到用擦丝板应该快些,可是村里哪会有不锈钢板这种东西,虽然自己空间家里有擦丝板这种东西,但是她现在也不敢拿出来呀?

    于是杨绣枝就只能放弃了!还是老老实实的用刀切,慢点就慢点,反正这个年代劳动力又不值钱。

    说实在的手工做粉条程序繁琐不说,还忙碌累人。

    但是这也是目前杨绣枝能够想到改善村里人生活现状的唯一办法。

    等把红薯磨成粉浆后,剩下就是过滤了。

    用细纱布做成的“吊单”把红薯粉浆里面的淀粉冲洗出来,剩下的就是红薯渣,红薯渣是好饲料可以用它来喂猪。

    再等过滤两遍后就是沉淀红薯淀粉了。

    制淀粉的整个过程花的时间比较长,得要好几天。

    等浆水上下分层后,就把最上面的一层清水倒掉,然后继续沉淀。

    最后剩下的一层白白的湿粉就是红薯淀粉。

    杨绣枝让嫂子们把湿淀粉先用簸箕晒起来,晒干后容易保存。

    杨绣枝和二大娘带着人在大食堂忙着做准备。

    当然了!她们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村里人自然全都知道了。

    动用村里的粮食自然是大事情,于是村里有人支持,当然也有人反对。

    说酸话的人自然也有不少,说什么杨绣枝一个外嫁女跑回娘家村逞能、瞎折腾,浪费粮食等等。

    自然是说什么的都有,搞得杨绣枝心里是十分的郁闷,她这是招谁惹谁了?自己想做点好事儿咋就这么难呀?

    气的二大娘直骂道:“都是些眼皮子浅的东西,你们懂什么?只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该是一辈子受穷的命。

    我侄女免费把做粉条的方子交给村里,现在还手把手的教给大家怎么做,末了还落得个埋怨。

    她这是招你们了,还是惹你们了?瞧你们一个个嘴碎的!简直是一个个都不知好歹。”

    末了还劝杨绣枝不要介意,说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穷怕了,也饿怕了,才会担心粮食被糟践了。

    这一点杨绣枝还是能够理解,要不然怎么办?难道就因为别人的几句酸话,真的就撂挑子不干了?

    她杨绣枝也不是那么脆弱的人,既然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自然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当然村里大部分的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就要开始试做粉条了。

    杨绣枝带着人试做粉条这天,村里的大食堂里是挤满了人。

    有的人纯牌是想来看笑话的,当然绝大多数人纯粹是为了看个热闹。

    做粉条的第一道工序“打糊”是由杨绣枝亲自动手教大家怎么做。

    把湿淀粉用冷水在盆子里化开,把烧开沸腾的开水往盆子里边倒边不停的搅拌,直到搅拌成粘稠状的青色透明的芡糊。

    接着手把手教二大娘和其他人“和糊”。

    把打好的芡糊分成好几份,跟提前准备好的干淀粉像和面那样和匀。

    接着一起放在一个大盆里继续用力揉按面团,直到盆里的面团鼓起大气泡,抓起来面不断,面团就算是和好了!

    剩下就剩“漏粉”了。还是杨绣枝手把手的教,让二大娘她们一个个上手试。

    手头上的活计真的是难不倒聪明勤劳的农村妇女同志们。

    当大伙儿看到成型的粉条晾在绳子上,都忍不住挤上前亲自动手确认。

    这回大家才真的相信村里可以自己做出粉条。

    于是村里又一次在晒谷场上开大会,杨绣枝看到二大爷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腰也挺直了,人也精神了很多。

    他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下,二大爷意气风发的开口宣布了上级同意在杨家庄开粉条作坊的这一好消息。

    既然是要开粉条作坊,自然是要找人了,这个时候有工分挣,大伙儿的积极性自然是空前的高涨,纷纷嚷嚷着要参加。

    修淀粉池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要不然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盆子去。

    关于招做粉条的人了,那几个干部家的嫂子们和二大娘几个技术骨干自然是少不了的!

    不过,杨绣枝和两个弟弟都没有报名参加。

    报名的第二天,一家人刚刚才吃过早午饭,忙完秋收,现在村里各家从一日三餐变成了一日两餐。

    头发已经花白的二大爷就背着手亲自来了一趟杨老汉家。

    三年自然灾害为了不让村里有人饿死,也让二大爷是愁白了头,眼见这几年老了不少,其实他比杨老汉只大一岁多,可看上去要比杨老汉老上好几岁。

    头发也花白了,背也有些微微驼。

    刚刚吃完早午饭的一家人看到二大爷都是十分的诧异,因为两家虽然是亲戚,又住在一个村,但是由于两家离得比较远,二大爷很少来他们家。

    因为如果有什么事情直接就在大队里跟杨老汉说了。

    杨老汉和杨老太热情的迎上前喊了一声:“二哥,吃了没?”

    作为村长的二大爷摆摆手说道:“你们都别忙活,才刚放下碗,我就过来了!我有点事儿找绣枝。”

    老夫妻俩热情的把村长迎进门坐下,正在院子里翻晒干货的杨绣枝姐弟几个也喊了一声:“二大爷”。

    看着二大爷苍老的样子,杨绣枝不由自主的感慨万千,她觉得她家二大爷是个真正一心为民着想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