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史上第一绝境 > 第一一二章 十分尴尬的局面

第一一二章 十分尴尬的局面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史上第一绝境 !

    李靖的设想很好,而且可行性很高。

    几乎把聪明人的弱点和二五仔投降者的心理捏的死死的。

    刘文静是聪明人,他孤身进入济州之后,就算表面上对司马懿父子再好,心里也会防着他俩。

    毕竟,背叛者会背叛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司马懿爷俩能够在这个时候倒台他们,也能够在下一次太子军实力不济的时候,倒台其他势力。

    而对于司马懿父子来说,他们是临阵投降的人,乃是投机者。

    太子军为什么要接纳他?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白起在疯狂的输出。

    如果不接纳他们的话,青州和济州的战局很可能以太子军失败告终。

    这一点,司马懿很清楚,刘文静和殷诚也很清楚。

    所以这个时候,就算殷诚再对司马懿爷俩再有意见,也不会动他们分毫。

    所以才会将济州王这个王爵抛出来。

    但殷诚这样做,其实反倒起了反作用。

    如果是其他人,得知自己成为济州王,必然会对殷诚感恩戴德,忠心耿耿——至少表面上如此。

    可司马懿父子并不会这么想。

    多疑的司马父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殷诚这个时候为了安抚司马懿可以拿出王爵来。

    等济州之战结束后呢?

    日后如果司马懿再立了大功呢?

    该怎么赏赐?

    给他个皇帝么?

    不可能。

    殷诚早就说过,自己不会当皇帝,谁当皇帝他会干死谁。

    也就是说,司马懿这个王爵接了,以后在太子的阵营之中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只是为了防止司马懿再建新功,无可封赏这一条,殷诚就不会再给司马懿带兵的机会。

    一旦司马懿没了带兵的机会,只是守着济州这四战之地,后果会是什么样?

    无非两种。

    长安诸王会重新攻打济州,那个时候殷诚不在济州,济州的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太强。

    甚至连火器都不会有。

    那么如果白起卷土重来,带着三十万大军——别说是三十万,就算是十万大军,他司马懿也不是对手。

    第二种结果就是他司马懿做殷诚的济州王,寸功未立,时间长了,他在太子阵营中的地位慢慢下降。

    这济州王便会成为其他人的眼中肥肉,谁都想取而代之。

    那时候只要殷诚稍微给这帮家伙们一个眼神,司马懿相信,太子阵营中的勋贵们绝对会把他撕个粉碎。

    这种事司马懿见得太多了。

    所以,想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出现,司马懿就要将军权握在手里。

    不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让刘文静夺权。

    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矛盾。

    除非司马懿将胸膛剖开,把心挖出来给刘文静看自己对殷诚的忠诚外,没有第二种解决的办法。

    因此,当李靖将这方案说出来之后,蒙恬和陈庆之马上就同意了。

    紧接着就收拢军队,放弃了对济州的围攻。

    手下的斥候全部撒出去,寻找刘文静军队的下落。

    济州说大很大,说小也很小。

    不到半天的时间,刘文静军队的踪迹就被他们发现了。

    发现了刘文静的行踪,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

    打。

    蒙恬为主将从正面突击,陈庆之为辅,率领骑兵从两翼包抄。

    李靖守住本营,一来防止济州城内出兵来救,而来防止刘文静率领军队冲进济州城。

    河南府的军队一直是蒙恬在训练,因此在战斗力这方面,要比刘文静带领的残军强很多。

    骁骑卫的编制已经被打散了,梁定昌也身受重伤。

    而河南府的军队还装备着火器,真的打起来,刘文静军并没有占据任何的优势。

    即便是在他们拥有赵云和文渊这两位冲锋型猛将下。

    也只不过是让战局没有很难看的一边倒。

    “为什么蒙恬和陈庆之玩了命一样攻击咱们?”

    打退了河南府军队的进攻,趁着休整的时候,刘文静看着身上挂彩的赵云等人眉头紧皱。

    文渊和赵云也是十分的纳闷。

    按照他们之前的分析,河南府的援军是要攻打济州的。

    为何突然他们放弃了济州,反而来主动攻击自己。

    难道他们就不怕自己和济州军来个里应外合,将他们包饺子吃掉?

    虽然刘文静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这个实力。

    但对方不知道啊,就算知道,可蒙恬作为援军统帅,又护送着粮草,这种风险按理来说不应该冒啊。

    刘文静想不通,其他人更想不通。

    “他们来势汹汹,一副要把咱们消灭的样子,可真打起来,却又感觉没有倾尽全力,连火器都很少使用,这又是为什么?”

    刘文静想着上午的时候,那队差点冲到自己身边的骑兵,怎么也想不明白。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刘文静知道,但对面好像并没有想要杀自己的意思。

    更像是要把自己和大部队切割开。

    文渊和赵云身为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的武将,对于这种感觉更加的强烈。

    刘文静说的没错,河南府这帮军队的行为太不正常了。

    作战风格凶猛是凶猛,可作战目标并不明确。

    他们这边不解着,蒙恬和陈庆之也很纳闷。

    对面怎么好像知道自己的意图一般。

    集中兵力直接向着刘文静冲锋,按照道理来说,刘文静这个非作战型统帅不应该避其锋芒,退到后军么?

    怎么毫不畏惧自己这边的冲锋,不退反进,在赵云和文渊的帮助下,直接打退了自己的冲锋。

    刘文静不撤退,他们就没办法切割战场。

    切割不了战场,刘文静就没有办法与大部队分离。

    刘文静不和大部队分离,李靖的计划就不可能实现。

    留给蒙恬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白起那边的战况现在如何了,谁也不知道。

    粮食还能坚持几天,谁也不清楚。

    蒙恬心急如锋,想要回去和李靖商议,但却又不能撤退。

    一旦自己撤退,按照刘文静这架势,必然会追着咬住自己。

    双方都不能理解对方的作战意图,刘文静把战事发电报汇报给了韩信和殷诚。

    和白起军队打的你来我往,有来有去的韩信和殷诚看着电报也蒙了。

    河南府的援军统领是蒙恬和李靖。

    这俩都是猛人,再加上个陈庆之,奶奶的,黄金组合啊。

    这样的黄金组合,为什么不直接运送粮草来找白起,反而在济州和刘文静打了起来?

    难道李靖不知道白起这边只要有生力军加入,很容易就能将他们打败么?

    难道蒙恬不知道,只要粮食运来之后,白起就可以稳扎稳打,以时间换空间,将他们彻底拖在青州,进退两难么?

    至于白起,也是一脸的蒙圈。

    他等来了江南道的援军——虽然还没有汇合,但是江南道援军已经按照自己的调遣加入了战局。

    双方一南一北,将东西两边的韩信军和殷诚军的战略要地慢慢的压缩。

    只要河南府的军队一来,他们就能成合围之势,借助火器的犀利,与韩信和殷诚决一死战。

    可蒙恬和李靖为什么还没来?

    于是,奇怪的局势出现了。

    整个济州和青州战场上的军队统帅们,全都处于蒙圈的状态。

    不仅不理解敌方的意图,甚至连队友的意图也很迷。

    这就是交战双方信息差距过大造成的影响。

    殷诚这边,信息交流迅捷无比,可以说是快到没朋友。

    白起这边,信息交流无比缓慢,可以说是慢到没朋友。

    而信息快的这边,战斗力不行,两相比较起来,像是一个敏捷点满的瘦子。

    信息慢的这边,战斗力强悍,两相比较起来,像是一个攻击力强的大胖子。

    战局在一瞬间,达到了诡异的平衡。

    济州这边,李靖的计划好到天衣无缝,完美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赤裸裸的阳谋。

    别说是刘文静,就算是韩信和殷诚来了,也得深陷其中。

    可因为刘文静很清楚济州城内什么情况,他完全不需要进入济州城,就可以指挥济州的军队。

    因此并不着急和徐道还有司马懿汇合。

    反倒是想在外面待着,吸引蒙恬军的火力和注意力。

    以防止济州落在他们手里。

    青州这边,白起的攻击猛烈的韩信和殷诚根本不敢正面交锋。

    可就是因为兵力不足,包围圈缺了一个口子,无法对殷诚和韩信军造成合围。

    每次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眼睁睁的看着韩信军和殷诚军逃出自己的视线。

    整个战争打的是稀里糊涂,可偏偏,双方的主将还都觉得自己的方案十分高明。

    却在实施之中,根本无法推进。

    战争又打了两天。

    济州这边打的是有来有回。

    不管蒙恬和陈庆之怎么攻击,刘文静就是不往济州跑,宁愿和大部队待在一起,冒着被团灭的危险和蒙恬军周旋。

    青州这边,白起的粮食慢慢的耗尽,还剩三天军粮,火器的补给也快没有了。

    根本不可能彻底打败韩信和殷诚军。

    而殷诚和韩信这边,粮食基本上见底了——省吃俭用,最多撑不过三天。

    士兵们一人一条裤腰带,打仗之前松开,打完仗下意识的再勒紧。

    军队虽然还没出现非战斗性减员,但战斗力几乎是断崖性下降。

    曹参着急火燎,心里一边骂王保这个败家子将粮食全都分给了灾民。

    又一面担心接下来该怎么办。

    难不成双方的粮食都吃光了之后,比谁更挨饿?

    谁最后没饿死,谁就是赢家?

    韩信倒是让济州派兵运送粮食来。

    只可惜李靖看的紧,根本不给他出城的机会。

    徐道倒是想带着军队冲出去厮杀。

    李靖就只有两万多人,城内的军队三万多。

    虽然战斗力有些相差,但趁着厮杀的功夫,偷偷让粮车出去,总是好的。

    但司马懿并不赞同这个方案,理由很充沛。

    万一他们是故意引粮车出去,想要毁掉济州的粮食怎么办?

    一旦济州粮草有损失,传到了前线,太子军的士气岂不是更低迷?

    司马懿说的有道理,徐道不得不承认。

    毕竟第一次试探性运粮食就是他亲自带队,要不是跑得快,直接就被李靖的伏兵连人带粮车都烧了。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又僵持了两天。

    到了第三天,终于,济州和青州战场上的统帅们,算是彻底发现自己的计划行不通了。

    白起这边也知道,自己还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而且这进攻必须要在明天之前就要发动。

    因为今天之后,粮食就彻底没了。

    如果这次进攻不成功,那么不用对方追击,军队就会完蛋。

    而且因为粮食即将消耗殆尽,战争又无法结束,军心已经开始动摇。

    如果不是因为他平日里带兵公正严明,赏罚有度,在军队之中很有威望。

    士卒早就炸营了。

    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打,弹尽粮绝,不能擒住殷诚,那么自己就是死路一条。

    如果不打,现在就动身回济州,去找在济州城下和刘文静还有徐道耗上的蒙恬,军队还能完整的回长安。

    白起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

    就连杜如晦整个人也是一点主意也没有了。

    他这辈子从来就没打过这么累的仗。

    韩信和殷诚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怎么强,但机动力实在是太变态了。

    配合的天衣无缝不说,活像是泥鳅,根本就抓不住。

    长安联军这边对于打还是不打很头疼。

    而殷诚这边也很头疼。

    百姓算是已经全部撤退了,自己的军队还剩下二十多万。

    这二十万军队该如何撤退呢?

    继续和白起打?

    双方都已经断了粮,直接开打,谁也不敢保证能够打败对方。

    可如果不打的话,就这样僵持着?

    真的要拼谁更能挨饿?

    白起的军队把韩信和殷诚看的死死的。

    刘文静和徐道联合着得到刘文静军令前来支援的岳云,又把蒙恬三人的黄金搭档拴的一动不动。

    济州这边是双方都是粮草充足,双方坐下来对着吃一年都吃不完。

    青州这边是双方兵粮寸断,谁能更挨饿,谁就是胜者。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摆在双方面前的貌似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讲和。

    白起在杜如晦的建议下,释放了讲和的信号。

    殷诚这边连犹豫都没有,直接答应。

    条件你开,只要咱们罢兵,哪怕双方补充了粮食再接着打都行。

    白起这边直接就提出要求,不打了,只要你们把司马父子交给我,我马上退兵。

    看着说完退兵条件的使者,殷诚沉默了。

    得知白起退兵条件的韩信也沉默了。

    俩人都把视线放在了地图上的济州。

    要不要把司马懿这个二五仔交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