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天下第一捕[综武侠] > 第247章 赵昉的野心

第247章 赵昉的野心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天下第一捕[综武侠] !

    夏祈音看了两张名帖,翻到第三张,目光一顿。

    “师父?”见夏祈音停下手上的动作,左明珠略有些疑惑,“可是这人有什么问题?”

    “你在筛选帖子时,难道没有了解他的身份吗?”夏祈音翻开帖子,点了点落款。

    “苏轼?”左明珠道,“这位苏公子是国子监学生,他父亲是《大宋朝闻报》主编苏洵。苏轼虽未科举入仕,但写了一手好文章,《大宋朝闻报》、《国风》文刊等都刊登过他的文章,我便将他的名帖选入了。”

    “他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我比你清楚,可你既知他文章写的好,又是国子监学生。以他的年纪科举走仕途才最稳当,为什么送自荐贴来这里不奇怪吗?”

    是啊,苏轼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回来谋求举荐?左明珠有些茫然。

    “论个亲戚,他是我表兄。”

    “哈?”左明珠越发茫然了。

    苏轼才学不凡,以他的年纪,科举入仕,前程最是光明。且他与夏祈音又是亲戚,为什么要拐弯抹角送自荐贴呢?

    “这个家伙十分聪慧,怕是听到了什么风声,知道我要去西北。”夏祈音头疼地扶额。

    苏洵为《大宋朝闻报》,苏轼、苏辙身在信息最通畅的汴京城,耳濡目染,消息定然十分灵通。西北局势紧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走向如何。

    朝堂上虽颇多争议,但赵昉常召苏轼、苏辙伴读。以这兄弟两人对朝政的敏锐度,不可能不知道赵昉的立场。苏轼生性豪迈,又皆年少热血,怕是想要跟着去西北被拒绝,就将帖子送到了这里试图说服她带他同行。

    “明早是国子监休沐日,你去苏府请苏轼和苏辙过府一叙。”夏祈音吩咐道。

    苏轼性子冲动,做事十分激情,以至于苏辙都习惯了跟在后面给他扫尾。这对兄弟大多数时候,都是弟弟更像哥哥。

    苏轼的性子并不是一个容易劝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苏辙都是给他扫尾,而不是阻止他做什么。若是粗暴的拒绝,以苏轼的性子绝对会提刀暗中随他们西行。可他那刀法吧——

    唬唬外行也就罢了!赵昉修天子之剑,不善武功,但也有学些武艺强身健体加傍身。正动起手来,赵昉都比他强几分。

    若因各种变数,让苏轼出什么意外,绝对能够让赵昉呕死。至于为什么赵昉特别看重苏轼,原因也很简单。不仅仅是因为苏轼文采过人会名留青史,更因为这家伙是个不会拉帮结派的头铁。

    党争是大宋的一大隐患,苏轼是那少有的两面不沾,甚至有些可爱的不识时务。他只支持自己认为对的,反对自己认为错的。不管哪一边占据优势,一旦出错,苏轼就照怼不误。这样没有私心又耿直的臣子,自然是赵昉最喜欢了。

    大宋弊端极多,已经到了不变法不行的地步。可变法并非一蹴而就,范仲淹看好的继任者王安石过于激进和理想化。这就需要变法时有一个善于挑刺泼冷水的人,负责站在局外发现问题反馈上去,赵昉才能及时调整修正,探索一条最适合的路。

    会挑刺的人并不止一个苏轼,但这些人更多是为了反对变法而挑刺,赵昉要的是一个为天下百姓去挑刺的人。赵昉考察了不少人,最看好的便是苏轼。苏轼与赵昉年龄相近,赵昉走上朝堂时,苏轼也恰好入仕。

    将苏轼的帖子单独拿出来,夏祈音又翻看了几张帖子,选了几张递给左明珠:“这几个约他们过来,让无思试一试他们的武功,再调查一下背景。若武功背景都没问题,就把资料送给赫连春水和徐青藤。”

    文人除非自恃文采过人又屡试不第的会走小道谋求贵人举荐,大部分读书人都更偏向科举入仕。故此,夏祈音这边收到的自荐贴来自读书人的不多,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江湖。

    本朝武举不兴,武举后大多进入军中。可许多江湖高手只是武功高强,少有善于领兵作战之人,进入军中无法发挥才能。相较而言如展昭、殷羡这样被举荐进宫,领护卫职反而更适合一些江湖高手。

    赵昉的锦衣卫中招揽了不少如赫连春水、徐青藤这样的将门子弟,但锦衣卫的整体实力并不尽如人意。若能从江湖上挑选一些高手进入锦衣卫,可以迅速提高锦衣卫的实力。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还要徐徐图之。

    如今锦衣卫的编制没有满员,得用的千户就赫连春水和徐青藤。待锦衣卫整体实力提升,加上赵昉身份的变化,赫连春水、徐青藤再进一步是板上钉钉。夏祈音遇到合适的人推荐去锦衣卫,由这两位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做最后的甄选。

    次日,苏轼和苏辙收到夏祈音的传信一早就过来了。

    早上刚下了大雨,苏轼兄弟二人过来时雨还没有停。大雨丝毫没有打断苏轼的兴致,以至于跟在他身后的苏辙收伞进门时,脸上满是无奈。

    “小表姐!”苏辙眼中还带着几分惺忪,仿佛没睡醒。

    “小表弟夜里没睡好?”夏祈音关心道,“莫不是又为阿轼表哥操心操的一夜未睡?”

    苏辙睁圆了眼睛,不明白夏祈音为什么要在表弟前面加个小字。

    苏轼抗议道:“这可与我没关系,是他自己读书读太晚了!”

    自入了京,在赵昉的纵容下,可以尽阅国子监和宫中藏书,苏家父子一度恨不得住在藏书阁。

    苏轼就罢了,他是个闲不住的性子。除了读书,也爱美食,偶尔还要挥舞一下大刀,满足一下自己的侠客梦。刀法虽然乱七八糟,但至少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至于性格沉稳的苏辙就非常有向书呆子进化的迹象。

    夏祈音瞥了他一眼,将名帖递给他:“说吧,你这是什么意思?”

    夏祈音开门见山,苏轼便坦然道:“殿下要去西北,你这个时候回京肯定也会去,我也要去!”

    “我若说不带你去,你肯定不会死心对吧!”夏祈音顿了顿道,“哪怕我说你武功太差,无法自保。你也不会服气,还会有千百个理由等着我是吗?”

    “我不是要去冒险,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我就是觉得你们需要一个最优秀的《大宋朝闻报》记者,播报西北的情况。”苏轼自信满满道,“还有谁比我更适合呢?”

    苏辙:……最优秀的《大宋朝闻报》记者?大哥真不要脸!

    “带你去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我有一个问题。前朝僖宗赐拓跋氏李姓,封夏国公,本朝亦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奈何李元昊倒行逆施,对上背信弃义,背叛天子,对下鱼肉夏州百姓。如今又妄图再掀战事,重燃战火,吾等有识之士当为天下百姓推翻暴王,拯救夏州百姓于水火,你以为如何?”

    苏轼、苏辙:“……”

    “你们两个这是什么表情?”夏祈音嫌弃道。

    苏轼和苏辙是真不知说什么好。

    之前的宋夏之战,大宋损失惨重,可以说是惨败。此番战事再起,西夏内部不稳,才觉得有一战之力,那也只是想着不要在吃亏了。可依着夏祈音这话,可不是要将前头吃的亏讨回来那么简单。

    苏轼揉了揉眉心:“若能够拯救夏州百姓自是再好不过——”

    “兄长!”苏辙急促道。

    苏轼如梦初醒,又看了看夏祈音:拯救夏州百姓什么,听着非常热血,但是——

    若从保卫战变成讨伐战,战火就会蔓延,可能会有更多的将兵和百姓被拖入战争。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可小师兄也有他的考量。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放虎归山的蠢事我们可不会做。”夏祈音道,“现在你们知道这一战会面临什么,还要去吗?”

    保卫战赢了最好,输了也就输了,反正大宋也不是第一次输。可当保卫战变成讨伐战,一旦出了差错,赵昉将会面对满朝讨伐。

    “去!”苏轼毫不犹豫道。

    拯不拯救夏州夏州百姓是一回事,但西夏屡屡犯边,若朝廷不予以痛击,对方只会变本加厉。后面的事且不说,但以眼下两国实力,朝廷赢的机会还是十分大的。

    苏辙叹了口气,无奈道:“我和兄长一起去!”

    “不行!”苏轼和夏祈音毫不犹豫地拒绝道。

    “为什么?”苏辙圆溜溜地眼睛看着夏祈音。

    “你太小了!”夏祈音道。

    苏辙鼓着脸道:“你和兄长也没比我大几岁,为什么兄长可以去,却不许我去?”

    “你与我不同,我自小就在江湖上闯荡,见惯了血腥。可你既不会武功,也没有江湖经验,读书人没必要这么早经历那些,移了性情。至于阿轼表哥,去之前,也必须经过一道考验。”夏祈音拿了一封信递给苏轼,“带着这封信去六扇门找无情,通过他的考验,我就和小师兄说带你去西北。”

    苏轼自信满满地拿着信去了六扇门,没想到夏祈音让他去六扇门,竟是在牢房书记工作。

    一开始,苏轼只觉得十分简单,不明白夏祈音之意,可第二天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对了。

    六扇门抓的都是穷凶极恶之徒,简单的语言审问很难问出有用的东西。对于一些罪行比较确定的犯人,为了问出细节或者同伙,捕快们就会动刑。这些恶徒不乏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狠人,有些甚至能将牢里的所有刑具试一遍都不开口。

    那些刑具过一遍,不说亲自经历的犯人,就是看的人也十分折磨。前面几次,苏轼直接就吐了。偏无情以为他要放弃了,他又能继续看下去。

    无情劝道:“战场之上的血腥远胜这里,若你连这里都看不下去,还是趁早放弃。”

    从六岁时徒手爬出灭门案现场,到成为一个名捕,无情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无数次自己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对于这样的血腥已是习以为常。

    注意到无情眼中的冷静,苏轼忍不住道:“江湖就是这样吗?”

    无情摇了摇头:“在江湖上,没有恶人会被绑着任由你讯问。江湖上的血不止是敌人的血,也可能是自己和伙伴的血。”

    苏轼明白了夏祈音为什么要让他来见识这些。

    一旦去了战场,哪怕他不上前线厮杀,也会见到无数鲜血和尸体,或许是敌人或许是自己人。面对生死时,若不能第一时间冷静下来,就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甚至陷同伴于危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