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神级文明回溯 > 第5章 太空病症

第5章 太空病症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神级文明回溯 !

    第212章 太空病症

    “变轨计划”在数据模拟之中是完美的。

    但实际操作起来,没有人能够保证不出任何意外。

    就连当时已经等离子化的刘锦夏也不能。

    但他算是最有信心的一个。

    将时刻“潜伏”在“天行九歌”之中,帮助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

    而余龙波将是他当时最理想的“身躯”。

    因为余龙波的身体对他的“排斥反应”很低。

    ……

    在整个“变轨计划”的制定之中,整个科学团队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

    飞船上的循环水设备过滤芯多长时间需要更换?

    哪些零件的使用寿命比较短,需要携带多少备份?

    零件的更换操作是怎么样的?

    如果某个飞船推动器坏了如何应对?

    如果核动力推动器突然发生爆炸怎么办?

    ……

    宇航员生病了如何治疗?

    怎么让宇航员在漫长的太空航行之中保持心理健康?

    如何让远航员应对那些“太空病症”?

    ……

    所有能够想到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分门别类的编织成了《变轨计划宇航员手册》存在飞船上搭载的网络系统之中,方便宇航员能够随时查询。

    尤其是在让宇航员应对“太空病症”方面,每个宇航员对这些日常规则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够考核过关。

    在筛选宇航员的时候,相关的考试是极为严格的。

    除了宇航员自身必须十分健康之外,还要在一比一的模拟太空生态舱里接受至少半年的太空生活。

    因为即便太空飞船里可不比地球,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宇航员出现“太空病症”。

    这种环境的变化比从海边到高原上变化还要大。

    身体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太空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在太空上容易患的疾病总称。

    比如,容易患心脏病。

    和地球不一样,因为太空上没有地球上的重力,尤其飞船没有仿重力系统的情况下。

    人体在太空生活时,由于心脏感受到的承重压力变得不同,跳跃幅度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假设在地球上正常成人的心跳是70次\/分钟,到了宇宙当中,心跳节奏会变慢,可能只有60次\/分钟,因此在太空所呆的时间越久,宇航员们越容易爆发心脏病和心律不齐等问题。

    再比如,容易出现心肺功能失调。

    人类长期在地球生活,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呼吸节奏都是保持平衡的。

    但是到了太空,有时候需要佩戴氧气管,再加上太空浮力的影响,人的呼吸节奏会变得和之前不一样。

    因此有过经验的宇航员会知道,刚到地球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明显有些呼吸急促。

    再比如,容易上肢浮肿。

    太空的引力小,再加上人类进入太空之后活动变少,人很容易就出现浮肿问题,如果在太空出现长时间的浮肿没有及时解决很容易引起皮肤溃烂。

    再比如,可能出现太空运动病。

    人体在飞船中容易出现类似晕车、晕船的现象,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

    还有,容易得骨质疏松。

    由于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骨骼不必再承受人体的重量,加上运动量减少,减轻了对骨骼的刺激,结果使骨骼中的矿物质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质疏松。

    而且这种骨质疏松即便回到地球基本上也不可修复。

    ……

    这些“太空病症”也是平时宇航员最多只在天空站待半个月就要回到地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这些病症容易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飞船中的失重状态”。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远航十几年的宇航员能够保持健康状态,三艘远航生态飞船上是必须搭载“仿重力装置”。

    在“天行九歌”出现之前,之前的所有载人飞船上其实是没有过这种装置的。

    如何在飞船上做出和地球一样的重力感?

    就目前而言,飞船自身的质量是肯定无法做到和地球质量相等的。

    除非以后人类真的能够有技术直接“流浪地球”,或者利用超级密度的“中子星物质”来制造飞船。

    早就有科学家想象过用“中子星物质”来制造飞船重力系统的设想。

    因为中子星是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

    它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

    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

    上面的物质密度高到让人类难以想象。

    一个小米粒大小的物质就足以压垮地球上的万吨巨轮。

    一个篮球大小的中子星都足以和地球一样重。

    如果人类有能力制造或者在太空中俘获一颗篮球大小的中子星,来作为宇宙飞船的一个内核,飞船也就和地球有了同样的重力。

    但这对于2025年的人类文明来说,都只能是“科幻”而不能是“科技”。

    所以,想要制造和地球同质量的飞船来实现“仿重力”是不现实的,科学家们只能另辟蹊径。

    早在1869年,浪漫国的一位科学家就提出利用离心力在地球上模拟超重力的设想。

    这种原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洗衣机甩干的时候一样,利用旋转时候的离心力,来产生类似于重力的感觉。

    俗话来讲就是“旋转着甩起来”。

    而早在1968年,由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长篇小说《2001:太空漫游》之中就提到过具有这种“仿重力装置”的飞船。

    这是当时的人类可以去实现的。

    将飞船设计成“双层模式”。

    外面一层是直接面向宇宙的那层外壳,里面的一层和外壳之间利用磁悬浮原理实现“无接触”,以最大可能地减少内层旋转时和外层之间的摩擦力。

    如果将飞船的抛物面展现出来的话,其实就像一个“轴承”。

    只不过,“轴承”的外圈和内圈之间不是圆滑的“钢珠”,而是利用同性相斥的磁力实现“无接触”。

    这种“磁悬浮技术”已经在“磁悬浮列车”上有所应用,所以将其做在宇宙飞船上也并非难事。

    这样,飞船内层不停地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会让宇航员有重力感。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太空病症”的产生。

    这周需要整理下大纲,所以最近几天剧情不会有啥进展,主要是对太空飞船相关的一些描写。